逃离原有环境能有效避免被欺负(1 / 1)

先要改变环境

增加“去处”是弱者应对强者欺负时的有效策略。

尤其是全部生活空间仅有学校和家里的孩子们,如能为他们多提供一些去处会明显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鼓励孩子去补习班或各种技能班都不失为增加去处的一种手段。如果孩子受欺负的情况较为严重,则必须要适时改变学校这个去处。

当我儿时因大阪方言而被同学欺负时,母亲并未表现出过度的担心和焦虑,她将一切母爱都融化在行动里。虽然她外表看起来十分强硬,想必内心还是很担心我吧。我们刚搬到东京时一直住在东京郊区的住宅小区,结果我转学后不到一学期,全家又搬到了千叶县的新城区居住。这个新城区里有三栋关西地方企业的员工宿舍,周围邻居都是和我家一样因工作调动而来到此地生活,在这里大家可以理直气壮地讲大阪方言,完全不必在意被嘲笑。

我本身就是一个有些与众不同的孩子,仿佛一生都在“不合群、被欺负”与“合群、好相处”之间摇摆。如果当时父母要求我必须合群的话,肯定不会有现在的我。因此,我从心底感激父母的决定。

父母的职责不是强求孩子去适应周围环境,而是要为孩子创造出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

不要奢望能互相理解

对孩子而言,如果能为他们在家庭之外提供一个被接纳、被认可的去处,会更利于他们的成长。一个个小的成功经验会逐渐积累成他们应对疏离感与孤独的有力武器。

增加去处不仅能解救那些受人欺负的孩子,还能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例如,当自己的意见遭到好朋友反对时,善于交际的孩子会认识到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拥有与自己完全相同的思维方式及喜好,而不善交际的孩子就意识不到这种差异。他们会因此而心灵受伤以致愤怒或绝望,也可能从此变成一个只知迎合他人的“应声虫”。

那些能从各种去处中不断积累成功经验的孩子知道“世界是如此千变万化,即便是好朋友之间的想法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这是孩子们的思维意识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即便我们的看法不同,但他并未否定我的人格和存在价值,他依然是我的死党。”无论对人还是对己,这种观点都值得提倡。

首先,为人父母者不应对子女无玩伴、无朋友的事情太过恐惧,否则孩子们在这方面遇到问题时便无法正确处理。当父母对此不恐惧时,就会如此宽慰孩子:“这里没朋友可以去别处寻找,这个世上一定有能接纳、认可你的地方。”如此一来,即便是性格内向的孩子也不会因父母的盲从或畏惧心理而使天性受到误导。

也许这种孩子会稍显另类,但绝不会沦为那种毫无自信与主见的庸人,而一定能成为一个有明确自我主张、堂堂正正的出色的人。

反之,如果大人们在教育中给孩子灌输了恐惧孤独、盲目从众的观念,孩子们终将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