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加被接纳感(1 / 1)

自我意识较强的童年

我在幼年时是一个受人欺负的孩子。

小学二年级时,我们全家从大阪搬到了东京,我因为一口大阪方言而处处受欺负。四年级时,全家又从东京搬回大阪,我又因为一口东京话而再次受欺负。由于我从小不善交际,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加之父亲频繁调动工作以及之前的惨痛经历让我心有余悸,使我在人际交往方面处处碰壁。

我虽然从没在广岛生活过,却是广岛鲤鱼棒球队的铁杆粉丝。其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极其反感那种“东京人必须喜欢巨人队、大阪人必须喜欢阪神队”的强加式思维。对于一个缺乏家乡归属感而自我意识较强的孩子而言,和当地人一起为他们心中的明星球队加油简直是一件让人无法忍受的事情。

“怎能和那些欺负我的人喜欢同一支球队呢?!”也许我当时就已从心底萌生出了这种叛逆的情绪。对我而言,支持巨人队或阪神队都无异于谄媚、屈从于他人,在这一点上我决不愿妥协。

所有受过欺负的孩子都会产生这种不被接纳的疏离感,有的人会丧失自信,陷入不断自责的消极情绪。其实,我自己也险些沦为毫无主见、一味迎合他人的盲从者。然而,现在我已学会在工作中与他人沟通、协调,没有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渊。这缘于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虽有不足,但受人欺负绝不是我的错。”此外,我与爱迪生一样幸运的是也有一位好母亲。

我的母亲是一个稍显另类的人,当她得知我在学校受欺负时,既没有表现得惊慌失措也没有暗自啜泣,而是这样对我说:“岂有此理!这些东京人就是乡下人,不要理他们!大阪方言要比东京话有年头多了!”她甚至还说:“东京的街道不过是乡下小道,为啥要学东京话?”这种对“敌方”文化的全盘否定也唤起了我心中的认同感与自信,所以我心中从未产生过对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崇拜感。

假设她当初说的是“我们既然来到了东京,就要学习东京话,这样你就不会受欺负了”之类的话,我恐怕早就变成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了。

不以“不能”为耻

同时,母亲非常了解我的个性。她曾对我说:“像你这种社会适应性较差的人绝不适合当工薪族,要么当医生,要么做律师,总之最好考取一些资格证。”母亲的话是促使我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的主要动因。不过,母亲从不会把“社会适应性差”和“没出息”之间画上等号,她只是将其单纯地理解为儿子的固有性格。

可以说,正是母亲的这种思维方式彻底改写了我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擅长与不擅长的事情。有的人善于察言观色,有的人则像我一样,虽不善于迎合他人却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只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别而已。这种差别怎能成为受人欺负的理由呢!

我们需要能接纳自己的“战友”,但同时自己也要“心诚如银河水”。如果总是歪曲他人的意图,从消极的角度想问题,自然无法产生被接纳之感。

那些缺乏自信之人很难坦然接受对方的夸奖。但是,我们不要太在意对方是否话里有话,只单纯地接受那些入耳的语言也未尝不可。尤其是在重要的人面前,应试着免去客套话与场面话,用一种全新的心态与对方交流。当得到对方夸奖时,仅需真诚地表示感谢即可。总之,这是增强被接纳感的秘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