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能帮你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前文中,我对独处及思考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接下来我还想强调一点,即“孤单无助缘于真实自我的缺失”。
孤独并不值得称颂。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一个人只有在他人的点化下才能真正认清自己。所以,那些缺乏他人印证的绝对孤独者往往会迷失自我。有些书籍却忽略了这一点,片面强调孤独的效用,使孤独沦为危害人身心健康的毒素。
从本质而言,人类并不具有超强的抗压能力,没有谁能在极度的孤独中安之若素。一旦人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侵蚀,就会陷入依赖症的怪圈。
如果你长期处于无人倾诉的境遇中,心中便会涌起一种展示真我的强烈愿望。从出现那个能接纳你的人起,你才开始真正认清自己。难道不是这样吗?
“那么差劲的人竟然能获得认可,我才……”
“我家的孩子比那个孩子更……”
“那个人从长相看就不是善类,我就……”
很多表面看起来八面玲珑的人都曾有过这种难以对人言说的情绪吧。此外,某些人心中还藏着更深层次的烦恼——“人究竟为何而活?”“什么才是我存在的价值?”“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暂不讨论随意说人是非的消极作用,首先应明确的是能跟你推心置腹地谈论这些心底的疑问、分担这种不良情绪的人才称得上挚友。也许对方未必赞同你的意见,甚至会提出批评或反对意见,但不论怎样对方都会做出回应。
那些认真听你倾诉、不会断章取义妄下判断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将这样的人称为“挚友”。
被接纳感会让内心更强大
一个人能否做到不惧怕他人目光而悠然独处,决定着他能否养成独立自主的强大心理,这与个体之前获得的“被接纳感”的多少有着直接关系。
“这个人能接纳我。”
“这个人不会嫌弃我。”
如果生活中存在这样的人,那么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非常强大。
除了好朋友之外,身边的父母、兄弟、恋人及伴侣等都是我们心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依傍。
伟大的爱迪生,伟大的母亲
美国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就是从母亲那儿获得被接纳感而逐步成长起来的。被称为“发明之王”的爱迪生因发明了白炽灯泡、留声机等一千多件产品而闻名于世。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他曾患有ADHD(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LD(学习障碍)以及DYSLEXIA(读写障碍)等病症。
童年时的爱迪生非常顽皮好动,例如:他对火焰感兴趣,不小心把自家仓库的稻草点着了;他对储存小麦的粮仓感兴趣,就会爬上高窗一看究竟以致摔了下来。总之,他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十分头疼的孩子。
爱迪生进入小学之后也是问题多多。据说,当数学老师讲“1+1=2”时,他就会问:“一块黏土加上另一块黏土就变成了一块更大的黏土,为什么是两块呢?”当英语老师讲字母时,他就会问:“为什么A不能读成P呢?”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老师们简直是叫苦不迭。
在老师眼中,爱迪生是一个顽劣不堪、不认真听讲、学习能力极差的问题儿童。他甚至被说成是影响其他学生的“弱智儿”,因此上学仅3个月就被勒令退学了。当时,人们还未认识到ADHD及LD等概念,一句无心之语的“弱智儿”对小爱迪生内心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
此时,小爱迪生的坚定伙伴就是他的母亲。
此后,爱迪生的母亲决定亲自教导这个被学校抛弃的孩子。上课时,多动的爱迪生会经常离开书桌,当他重新坐回桌前时,母亲会夸奖“能回来真了不起”;当爱迪生认真听讲时,母亲会夸奖“你真聪明啊”。
爱迪生的发明数以千计,但他的无数失败经历也同样广为人知。他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行不通的方法。”由此可见,他所具有的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正是源于从母亲那里获得的被接纳感,并且逐渐被培养起来。
爱迪生曾这样感慨道:“正是因为有了对我无条件支持的母亲,才有了现在的我。”“母亲的笑容是我战胜困难、不断奋斗的动力。”正因为有这样一个强大的心灵支柱,才成就了他世界发明之王的美誉。
众人拾柴火焰高
常言道:“商者孤独。”
其含义指多数从商者的经营理念与处事方式会因违背常态思维而不被理解,而作为老板又不能随便抱怨,只能自我消化这些不良情绪。然而,商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孤独者。本田宗一郎有藤泽武夫,丰田家族有石田退三,索尼创始人井深大有盛田昭夫,伊藤洋华堂集团的创始人伊藤雅俊有铃木敏文,软银(Soft Bank)的孙正义有岛聪,乐天集团的三木谷浩史有国重惇史等,几乎每个经营者身边都少不了为他出谋划策的智囊。
可以说,知名企业家的身边都有一位高参。
正因为身边有理解并支持自己的人,他们才能果断行事,不会因其他人的想法而畏首畏尾;反之,他们则很难做到当机立断。
当然,对所有经营者而言,最终的决定权在自己手中。即使高参们能提供智力支持,但责任还是要由老板承担。正因如此,经营者们常常背负着远大于普通人的孤独感。社会的引领者必定都肩负着重大责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你是否为某个团体的领军人物。
既然要为自己负责,就应在个体的主观意愿下行动。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只会让归属于个体自身的责任感变得模糊不清。
因此,我们无须日日呼朋引伴,仅得一知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