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点评
儿童的情绪极易受影响,难以控制。如果孩子心情不好,不及时疏导,很容易发脾气。如果父母生气摔门、摔杯子,孩子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把“光荣传统”继承下来。
一般来说,我们可能对这种行为非常反感,问题是,我们没有严格检查我们的行为是否对我们的孩子有负面影响。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桌子是弯曲的,不要只是拍打表面,看看腿。”时不时地问问自己:“我有没有做让孩子误解的事情?”有些事情我们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孩子。
有的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拿着玩具来玩,便故意弄坏别人的玩具。这种恶意破坏的行为只是儿童的一小部分,但对儿童的身心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坚决阻止孩子,并在适当的时候教会他换位思考。如果这种破坏行为没有及时制止,很可能会升级。
教法随想
第一,利用游戏材料转移破坏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方针(试行)》提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使用各种感官探索提供条件。”由此可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可以引导儿童的“破坏性”行为,找到合适的“对象”,使儿童能够积极地与材料互动,进行各种动手动脑的活动。孩子们可以体验动手探索的乐趣,进一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第二,认真执行任务,用责任感取代破坏。培根曾经说过:“责任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它如果早播种在孩子的心里,就会收获一生的幸福。”责任是一个人能否立足于社会,在未来获得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对孩子的成长负责,是一种特殊的营养,可以帮助孩子成长。同时,责任意识的培养可以防止破坏性行为的滋生。
第三,细心呵护,在破坏性行为中挖出求知的种子。幼儿时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特点。”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求知的萌芽,珍惜他们求知的每一点表现。
事例解读
一位妈妈刚买了一块贵重的手表,就被淘气的儿子拆坏了,她非常生气,便把儿子狠狠地揍了一顿。后来,这位妈妈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面前抱怨了这件事。陶先生连连摇头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就这样被你抹杀了。”经过一番探讨,这位妈妈认识到错误,便向陶先生请教补救的办法。陶先生说:“补救的办法还是有的,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手表送到修表铺那里,请修表师傅修理,他要多少钱,就给多少钱,可条件是要你的孩子站在一旁看他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变成了课堂,修表师傅成了老师,你的孩子既向他学到了关于表的一些知识,孩子的好奇心也得到了满足。”孩子搞破坏,绝不只是为了淘气,为了好玩,而是创造力的一种体现。孩子想知道表针为什么会有规律地不停转动,想了解录音机为什么能发出声响,想看看电视里藏着什么神奇的东西,所以才会做出在我们看来是“破坏性”的行为。制止这些行为等于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如果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制止孩子的行为,就会将他的创造力扼杀在萌芽中。所以,我们要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看到他的真实需求,并将这种带有探索性的“破坏”行为引向更利于他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