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点评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父母往往感到无能为力和沮丧。这种挫败感不仅仅令父母失望,还会令父母担忧,担忧孩子的失败。所以,当孩子做一些不正常的行为时,表现出一些与平时不同的情绪变化,我们几乎崩溃的情绪淹没了理智,说了很多伤害孩子的话。然而,当我们表达焦虑和发脾气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内心的心理需求。
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出现无缘无故的情绪变化,他们的异常行为往往是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实际需要。在与母亲交流的过程中,母亲不理解自己的意思,他们会变得越来越焦虑,他们的行为会变得越来越不正常。
当孩子不听话或不正常时,不要忽视他们的情绪变化。试着认为孩子不是故意捣乱,而是有其他心理需要,只是不能很好地表达。只有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才能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以无尽的母爱和包容,使他们的情感逐渐回归稳定。
教法随想
在1岁到2岁半的时候,孩子模仿成年人是很常见的,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没有能力说话。但是,就像溺水的人一样,他们热衷于接受各种各样的新鲜空气,任何事情都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模仿。在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给孩子读故事,如何与孩子沟通,可能你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慢慢地你会发现孩子的语言功能在你的教导下能说出来时,相信父母会感到高兴,我想,这也许是生命中最快乐的时刻,孩子成长的第一阶段——语言模式。
当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的“领地”后,大多数孩子都喜欢在小世界里玩耍。尤其是在两三岁的时候,对每一个父母来说,这是最痛苦的时候,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吵的,但孩子还很小,不小心撞到哪里,都让父母感到心疼。此时的孩子们才刚刚开始对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天地”的现实世界进行小小的测量。给自己的小世界设定小秩序。例如,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小熊、小狗,甚至还有自己的小玩具“金刚”。他喜欢为他接触的物体找到“主人”,不喜欢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生变化。父母不必担心太多,这是第二阶段的儿童成长——订单定义。
3~6岁的孩子将面临学习知识的阶段,但每个孩子的表现不同,有些孩子对学习感兴趣,但有些孩子看到书本就会变得烦躁,这个时候需要父母的帮助。当然,我不推荐强迫孩子学习,家长应该说些让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保持儿童对汉字的兴趣,和孩子玩一些游戏,这个时候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经常表扬孩子,甚至可以给一些小小的奖励来鼓励孩子好好学习。确保你的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第三个阶段——识字分水岭。
在3岁半到5岁半的时候,孩子们对小事情有一些非常敏感的感觉。例如,经常会盯着猫看很长时间,或者看着蚂蚁在地上爬,或者看着树根茎上的叶子发呆,这时候孩子的大脑是不思考的,思考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些跳跃性反转。父母不应该惊讶于孩子经常是在发呆或胡言乱语,这是孩子自己的世界。而这段时间正是培养孩子细心观察事物,培养孩子好奇心的好时机。带孩子出去了解世界,引导他们了解世界,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孩子未来对培养能力的观察和探索是非常有益的。这是孩子成长的第四个阶段——好奇阶段。
一般的孩子,在1岁半到4岁之间,会经历一个敏感的自我意识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会变得有自我意识,并用他们的行为来区分“我的”和“你的”。“我的”或“我最喜欢的”东西甚至是通过击打、咬等方式来维持或获得的。这时,爸爸妈妈一定不要强迫孩子分享,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一定要制止,不要批评或指责孩子粗暴,给予孩子宽容。这是一个孩子自我形成的过程,这对孩子日后形成坚强的个性、独立的见解和能力非常重要。这是儿童发展的第五个阶段——自我意识阶段。
事例解读
玲玲和苗苗都上二年级。她们的表现和成绩都很优秀,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在德育课上,老师对全班同学说:“现在我们是二年级的学生了,在家里要学会帮助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学会照顾好自己的父母。”两个孩子都暗自决定回家帮妈妈做些家务,给父母一个惊喜。
玲玲回家自己洗袜子,但是她不小心把热水瓶都打翻了。玲玲吓得哭了起来。哭声引起了妈妈的注意。玲玲的妈妈看到客厅里的水,知道玲玲打破了热水瓶,她也吓坏了,急忙跑到玲玲身边,扶起玲玲焦急地问:“有被烫伤吗?别哭了,我们去医院。”玲玲看到妈妈没有责怪她,连忙停止哭泣,对妈妈说:“我没有烫伤。”这时妈妈亲切地问玲玲发生了什么事。玲玲把她的想法告诉了她妈妈。妈妈听后很感动,对玲玲说:“你是个好孩子也慢慢长大了,学会了自己做事情。水瓶坏了不要紧,妈妈会买新的。但是,当你以后做某事时,你必须小心,永远不要伤害自己。”玲玲听了妈妈宽容的话后,非常高兴地对妈妈说:“以后我会小心的。”从那时起,玲玲学会了洗衣服、做饭和打扫房间。
苗苗放学回家给妈妈准备了一杯热茶,这样妈妈下班回家就可以喝上一杯茶解渴。苗苗一不小心,把水瓶掉到地上,幸好没有烫着,但是苗苗很害怕,担心妈妈会骂她,她拿起扫把准备打扫。妈妈一进门看到地上的水和碎片,马上骂起来:“谁让你碰水瓶了,一个水瓶要10块钱,你这个败家子。”说完还打了苗苗一巴掌,一边打一边吼,苗苗委屈地哭了起来。从那时起,苗苗就不敢碰水瓶,有时想帮妈妈洗碗,但担心把碗打破,会惹妈妈不高兴,甚至挨打,只好不做任何家务。妈妈也经常对别人说,苗苗学习成绩很好,但不爱做家务,比玲玲差得多。
听完这个故事,我想你一定很有感触。鼓励孩子是父母对孩子有信心的标志。真正鼓励孩子的父母是非常善于接纳孩子的父母。有些父母经常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较,总是对自己的孩子说,看看别人的孩子有多好,有多优秀。父母想用这个来“刺激”孩子的进步,但没想到这样的“鼓励”越多,孩子对自己就越没有信心,自然就没有进步。鼓励,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