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点评
一些孩子很擅长找借口、找理由,当完不成一件事时,会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他们总觉得做不好一件事很丢人,但要是有理由就不丢人了。于是,他们开始推诿、不敢承担责任,家长对此也往往有自己的解释:孩子太小,还做不了这些。另外,有的孩子之所以一堆理由,主要原因在于父母过于严苛,父母脾气暴躁、情绪波动过大,孩子在犯错或无法完成某事时,为了避免惩罚,就会想方设法找理由。毋庸置疑,正是这些因素导致孩子养成了找借口、找理由的恶习。
教法随想
孩子找借口、找理由,其实是一种防御心理,人在遭遇挫折之后会出现紧张状态,这从心理学上说,称为“应激状态”。因而,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让孩子卸下心理防备。
1.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告诉孩子,出现问题是正常的,用负责的态度面对才是人生常态。坦然面对,才能获得成长,归咎于他人只会自毁前程。
2.让孩子明白“找借口不如找方法”
遭遇挫折或者面对困难时,找借口、找理由只会让自己心里暂时舒服一些,问题还在,困难也没有解决。只有勇敢面对,努力找出方法,才是治本之道。
3.做好榜样
父母也会在犯错时找借口、找理由,如果不希望孩子效仿,最好坦然面对,主动承担,自我反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看到你在面对这些时“没有任何借口”。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但谁也不能否认,榜样的力量的确是无穷的。
事例解读
王健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学生,平时十分贪玩,学习并不努力,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下降。更让他妈妈无可奈何的是,面对每次成绩的下降,他都有自己的一套说辞。第一次成绩下降时,他告诉妈妈:“妈妈,你不知道,老师讲的不清不楚的,害我考试的时候很多题都不会。”第二次成绩下降,他说:“妈妈,这次考试题太难了,很多同学都没考好。”第三次成绩下降,他说:“妈妈,考试的时候我身体很不舒服”……
妈妈知道儿子是因为贪玩才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但儿子却三番两次地推卸责任,找理由,所以她决定不再听取他的理由,什么也不说,只是规定王健每天玩的时间缩短一个小时,学习时间适当延长。两个月之后,王健的成绩提高了,他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主动告诉妈妈:“妈妈,其实我是因为贪玩才导致成绩下降的。”
有时候,父母故作“聋哑人”,不听和不说,只需要按部就班,或许就可以扭转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