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招 帮助孩子如何与朋友相处(1 / 1)

陋习点评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缺乏兄弟姐妹的手足情,所以在如何与他人相处方面经验不足。但他们每天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和同龄人在一起度过校园生活,相处得好,孩子的心情平和愉快,身心健康发展;相处得不好,孩子就会孤独烦躁,进而影响学习、生活,以致危害身心健康。

教法随想

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里,属于从属地位,大多听从家长和老师的安排,逐渐形成依赖心理,一旦脱离家长独自活动,就会表现出消极、退缩的情绪。如何教会孩子与同伴相处呢?

1.教孩子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礼仪

可以在孩子刚学说话的时候就教他说一些与人交往所需的话语,例如“你好”“谢谢”等。在他开始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就可鼓励他练习说这些话。

2.家长应改变对孩子娇宠、溺爱的教育方式

引导他思考“为什么小朋友不喜欢我”“为什么他们不愿意理我”“当我做了什么,别人会显得很高兴”等问题,父母通过讲故事、和孩子共演情景剧的游戏方式,也能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宽容他人,自己想办法处理与朋友的关系等,让孩子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鼓励,逐渐把新的经验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替别人着想,是提高孩子受欢迎程度的另外一种重要的社交技巧。

3.让孩子独自做客或招待客人

如果想训练孩子的交际能力,可以让孩子独自到邻居或亲戚家去玩耍,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用平时学会的一些交际语言进行练习。之所以让孩子独自去,是因为这样孩子不会产生依赖心理,他必须亲自与人打交道,这时的他是作为主要人物上场的,他自己不得不面对这些问题,这会促使他去思考,促使他学会与人交往,与他人和睦相处。如果是朋友到自己家来做客,可以让孩子进行接待,从而让孩子学会如何待人接物。特别是与孩子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到家里玩耍时,更要让孩子亲自做一回小主人。

4.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群体活动

诸如课外兴趣小组,课外活动,除学校之外的少年宫,社区举办的敬老活动等,这些活动都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此外,和同龄人一起参加群体活动还有利于孩子形成平等观念,逐渐脱离对家长的依赖,孩子的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事例解读

穆子轩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已经上小学五年级了。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长辈的溺爱,他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稍不顺心,就会闹别扭,经常因为一点小矛盾,与同学发生冲突。因此,他没有要好的伙伴。有时候,结交了新朋友,朋友邀请他一起玩耍,他也表现得不是很乐意。一旦在外受到了冷遇,他又很在意,很伤心,偶尔会回家哭诉,在家长的鼓励和教育下,虽然有时也能主动向对方表示歉意,但有时别人仍然不理他。他感到很苦恼,家长也为孩子没有伙伴及无法与同伴友好相处而感到担心。

穆子轩从小被长辈过分疼爱,从小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互相帮助、相互谦让以及尊重他人的教育,养成了事事先考虑自己的习惯,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喜好,不在意别人的感受,自然也就失去了伙伴。从穆子轩回家哭诉在外的遭遇可以看出,他对家长过分依赖,自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差,他渴望友情,同时又不愿意参加集体娱乐活动,说明他对于同伴亲密相处存有心理障碍。

和同伴的交往必须要在实践中才能发展起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慢慢地让孩子学会自己处理。事事包办代劳,为孩子出头,是不可能让孩子学到交往技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