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点评
积极进取、耐力、意志力、持之以恒……提到让孩子具备这些精神,很多家长甚至会觉得这是个玩笑,一个小孩子如何能具备这些对成人来说都非常难以获取的精神?如果告诉你,体育精神即涵盖这一切,或许你会连连摇头。因为对于你来说,让孩子多学习奥数、钢琴等兴趣班,远比在体育上的投入更有价值。于是,当生性好动的孩子开始逐渐表现出体育精神时,他们的家长会刻意压制,殊不知,这压制下去的不仅仅是对一个领域的兴趣,更会剥夺一个孩子具备优秀品质的机会。
教法随想
热衷于体育运动的孩子,往往会更活泼,更愿意面对挑战,也更崇尚公平竞技,那么,如何让你的孩子也具备这种难得的体育精神呢?
家长和孩子一起享受运动。如果家长本身没有体育方面的经验,没关系,可以与孩子一起学习,比如购买些健身器材,与孩子一起在家中或公园等处锻炼。切记,这种锻炼要有周期性、稳定性,杜绝三分钟热度。
让孩子自由选择。假设孩子在进行了某一项体育锻炼一段时间后,并没有继续下去的兴趣和决心,同时家长又可能判断孩子并不是想放弃,仅仅是不喜欢,那么要及时更换,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这样能最大程度地保持他对体育的兴趣,对于持续培养体育精神很有意义。
结合孩子的自身条件。所谓量体裁衣,根据孩子目前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对于培养体育精神很有助力,孩子会在热衷的体育项目上倾注更多的热情,也愿意投入更多精力。
事例解读
有一所小学非常重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三年级的学生会每天在某一课间进行跳绳比赛,并让学生们自己分组,制定相应的比赛规则,自主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不甘示弱,积极地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量。一旦有小组成员表现不好时,其他组员也会予以安慰,并努力在下一轮扳回比分。
在跳绳的过程中,有的同学被绳子绊倒,无论是哪组的组员,都会上前来搀扶、询问,而且比赛时也会“大个子对大个子,小个子对小个子”,采取相对公平的竞技方式。几次下来,有的小个子也要挑战大个子、瘦弱的女生也希望与相对高大的男生一决高下……比赛结束后,大家也是很看重输赢的,但又绝不是单纯地只看输赢,因为参与其中,学会团队合作、帮助他人、韧性和公平竞技等是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