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点评
在学校,老师经常用这句话来教导我们:“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当时年轻,只是觉得很励志,摘录到自己的笔记本上。现在读起来,虽然有些陈词滥调,却深受感动。
近年来有太多的例子,总有一些人为了赢得人们的眼球,创造一些标题和做些违背人们三观和道德的事情。例如,“礼貌毁了孩子”,当看到这个标题时,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非常反感。的确,我们常说孩子不应该太听话、太老实,但这不是允许孩子养成坏习惯的原因。
即使时代瞬息万变,底线还是要有的,有些道理我们还是要教给孩子,比如孝道、礼貌等等。
谈及餐桌礼仪,很多人认为只有西方人才会注意,我们东方人不需要在意这些复杂的规则。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多数家庭都不注意这些餐桌礼仪,除了少数的家庭非常重视餐桌礼仪的培养。如果你的孩子不知道如何保持用餐秩序,吃饭的时候他们嘴里会发出很糟糕的声音,但是他们并不在意,更糟糕的是他们会把自己喜欢的食物挑到自己的碗里等。不要小看这些坏习惯,孩子的行为表现已经暴露了孩子的家教。
教法随想
孩子的礼义廉耻教育,往往是教育的综合体现。因此,实施基本的礼义廉耻教育,具有一定的奠基性。礼义廉耻教育应具有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策略。注重培养孩子文明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为孩子全面综合素质“奠基”。如果父母用心教导孩子的礼义廉耻,那么孩子在外面的表现就会显得很体面,更少向熊孩子的方向发展。
事例解读
一个15岁的男孩走进电梯,按下楼层后,他摘下面罩,一遍又一遍地往电梯门口吐口水。现在正好是疫情的非常时期,这样的举动着实令人气愤。鉴于事情的严重性,社区居民选择了报警。
警察把孩子带回了警局,孩子父母知道这件事情后,先是在社区群里道了歉,之后便开始质问住户:“孩子叛逆期就是这样,我们又不敢迁怒他,你们这样对待一个孩子,这是要毁了他?”父母堂而皇之地为其辩解才是毁了孩子。
如果15岁还不懂得在公共场所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说明他心中毫无规矩可言,让警察给予惩戒是对他最好的爱护。你舍不得给孩子上的紧箍咒,社会会给他上。
中国WTO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介绍过他的一次经历:他和几个朋友在瑞士的公园散步,上厕所时,听到隔壁“砰砰”地响,他有些纳闷。出来后,一个女士着急地说,儿子进厕所十多分钟了,还没出来,麻烦帮忙进去看一下。于是龙永图又折回洗手间,他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正在弄抽水马桶,怎么弄都冲不下去,急得满头大汗。
原来,小孩觉得不冲水是违反了规则。龙永图很是感慨,这个孩子知道按规则去做事,大人背后的教育功不可没。讲规则的孩子总是会让人忍不住地夸赞。孩子的规则意识也绝非一日之成,而是在无数次地被纠正中养成的。这样的纠正可能是念叨、批评,甚至是责罚,因为没有这样的紧箍咒就换不回“规则”在他心中的分量。
现在的很多父母崇尚快乐教育,生怕把孩子勒得太紧。事实上,没有压力的教育就等于是没有给马儿栓缰绳,一旦马儿冲了出去,想收回来却很难。在育儿这条路上,家长千万要舍得,舍得给点压力,舍得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舍得带上紧箍咒,这样,通向未来的路才会更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