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招 父母一起教育孩子(1 / 1)

陋习点评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意见不一致,对孩子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会导致孩子形成双重性格。不同年龄的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这种教育危害就越大。

比如,晚上11点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做完,妈妈的想法是,这么晚不睡觉会影响身体健康,于是就告诉孩子:“去睡觉吧,明天早晨早起一会儿再写。”父亲则认为,完成作业是孩子的责任,没完成就不能睡觉,什么时候完成就什么时候睡觉。于是,夫妻对此产生了冲突。这样的冲突很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对的。

父母同时告诉孩子做某件事的不同方法,孩子自然不知道该听谁的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内在的冲突就会积累起来。无论父亲是对的还是母亲是对的,他们都更愿意站在对自己有利的一边,很有可能成为“两面派”。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在母亲面前和在父亲面前看有不一样的表现。在严厉的父亲面前很乖巧懂事,在慈爱的母亲面前则会恣意撒泼。

教法随想

有很多家庭夫妻关系不够协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即便如此,试着在孩子面前为你伴侣的行为辩解也可以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如果孩子向他的母亲抱怨他的父亲太严厉,她可以说,“当然,你的父亲希望你长大后有一个好的未来”。同样,如果一个孩子向他的父亲炫耀他的母亲爱玩,他的父亲可以说,“母亲是在为你调节学习氛围,怕你学习太累”。这样,孩子就不太可能利用父母之间的冲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父母双方在孩子面前都树立了权威。

针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要协调一致。当父母的一方教育孩子的时候,另一方要给予适当的支持,表示赞同,这样做是尊重和认可。当然这种认可需要不断积累,积累到双方相互认同为止。这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需要有耐力和毅力。

需要强调的是,当对方用理性的态度教育孩子时,需要得到认可,认可的态度不需要夸张,也无须含蓄,恰当地表达即可。比如:“你妈妈这么做是对的。”

如果父母意见不一致,就不能给孩子良好的教育。父母不要试图互相教育,否则就会被孩子“钻空子”。孩子的行为通过父母的教育是可以改善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做到步调一致,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事例解读

天天从学校回来,一到家就开始写作业,直到吃晚饭作业还没有写完。吃饭的时候,妈妈看着电视对天天说:“快点吃饭,吃完饭去写作业,否则睡觉晚了,明天早晨起不来。”

一旁的父亲说:“着什么急,让孩子看完新闻再写。”

“作业这么多,看电视就做不完了,你想让他明天被老师骂吗?”

“孩子总是应该知道怎么做是对的。”爸爸说。

“孩子不能完成作业。老师让父母去谈话,你去吗?”天天的母亲问。

天天看着爸爸妈妈吵架,不情愿地拿起饭碗回到自己的房间吃饭。

天天的父母每天都有小矛盾,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没有保持一致,孩子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受到影响,父母在孩子面前也不再有权威。

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父母要避免同时用不同的方法教导孩子。如果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双方的教育不一致,会把孩子弄糊涂。如果一方采用的方法不起作用,另一方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即便一方的教育方式不正确,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不要暴露对方的缺点。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父母争吵的时候孩子在场,要迅速停止争吵。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声音,引导孩子客观地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