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招 不打骂也不溺爱(1 / 1)

陋习点评

有些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生气了就动手打他们,甚至会拿各种工具打孩子,诸如扫帚、尺子等等。如果孩子承认错误、态度好,家长逐渐消气了,打人的举动就停止了;如果孩子“固执”,很可能会越来越生气,甚至失去控制,这就是许多家庭悲剧发生的原因。

许多家长习惯于帮助他们的孩子做好每件事,甚至计划他们的生活。孩子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经历过任何事情,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坐享其成的孩子永远不会明白独立对一个人生活的重要性。

经常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挨打、挨骂的孩子总是会感到不安、自卑、缺乏自信。被家长殴打和责骂的孩子们,他们大部分的性格是迟钝的。一旦孩子完全被触发,孩子积郁已久的怒火爆发,是很可怕的。

有的家长则恰恰相反,他们不会打骂孩子,而是对孩子百般宠爱,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如果让孩子自然成长,他们会有更强的独立性。人的精神是自由的精神,孩子虽然涉世未深,需要依赖家长成长,但是崇尚自由是与生俱来的。孩子的精神是纯洁的,不会被野心和坏习惯扭曲。然而,溺爱孩子的家长抑制了他们的自然生长。家长做的一些事情让孩子觉得他们不能独立,甚至觉得家长这样做是愚蠢的。

教法随想

当孩子因为索取而哭泣的时候,不要责备他,也不要马上给他想要的东西。家长应对的最好办法就是忽略孩子,他哭他的,你做你自己的事情,当他发现哭对你没有影响的时候,他就会停止这种行为。此时,家长可以平静地问孩子:“你需要什么?”

家长应该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拒绝孩子的过分要求。有时候,当孩子提出一些要求时,家长不想拒绝,也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不懂得家长的心情。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懂,而是家长拒绝的方式不对。

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如果家长善于拒绝,这些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事实上,不溺爱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学会独立。有时候,家长会把孩子的事情全揽在自己身上,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但结果往往相反。当孩子习惯依赖家长时,他们会养成依赖他人解决一切问题的坏习惯。例如,不洗袜子、不做作业、不打扫房间。如果家长可以适当地教孩子做一些家务,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可以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孩子逐步学会独立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事例解读

有一次,小姨去幼儿园接月月,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月月的爷爷。爷爷很惊讶,月月竟然没有让小姨买零食。每次他带月月去公园,都要买一些零食,否则月月就哭闹。小姨笑着说:“姥姥在家做饭,如果月月吃零食,她就不吃晚饭了。”月月坚持要买零食吃,小姨告诉她,姥姥等她回家吃晚饭,如果她还饿就给她买个小面包,在路上给她讲故事、做游戏,用这种方式分散月月的注意力,这样她就忘记买零食了。

小姨很注意与月月沟通,不会用命令的口吻要求月月听她的话。有一次,小姨和月月去公园玩,刚到,小姨就接到姥姥的电话,原来是姥姥的钥匙忘在家里了,让小姨回去开门,否则就不能做饭了。小姨要带着月月回家。“我们为什么一到这儿就回家?”很明显,月月对小姨的行为很不满意,也不想回家。

小姨说:“如果我们不回家,姥姥就会站在门外,天那么冷,冻坏了怎么办,而且就没有人给咱们做饭吃了。”

“但是我刚到这,还没有玩呢?”月月有点儿固执。

“玩5分钟,我们就跑回家,好吗?不能让姥姥等太久。”小姨说。

月月说:“跑回家,太累了。现在回家,下周来玩好吗?”月月问。

“当然可以啦!”小姨回答。

小姨并没有顺从月月,也没有要求月月一定要听自己的,而是给月月提条件,让月月选择。月月感觉自己不马上回去,路上会很辛苦,于是提出下周再到公园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