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点评
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孩子自己跌倒了,没有大人在身边的时候,就会自己爬起来继续玩,可是如果有大人在身边,就趴在地上一个劲儿地哭,等着大人把自己抱起来。如果有人劝说家长:“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家长会一脸不高兴地反驳:“孩子摔坏了怎么办?看他趴在地上哭,嗓子容易哭坏了。”
其实,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当孩子跌倒的时候,如果不是很严重,就让孩子自己站起来。如果孩子跌倒在比较坚硬的地面上,家长可以把孩子扶起来,看看是否受伤。此时,也要对孩子进行鼓励,教会孩子如何避免跌倒。
一些家长在看到孩子跌倒后,大惊小怪,自己先“哎哟”一声,之后急着跑到孩子面前,将孩子扶起来。孩子跌倒,可能是疼,但不至于疼哭,却被家长的举动吓哭了。
孩子的探索欲非常强。家长对孩子的磕磕碰碰需要泰然处之,只要孩子摔得不重,就不会大声哭泣。当孩子自己爬起来,家长可以给予拥抱,静静地听孩子的倾诉。
教法随想
当孩子跌倒时,作为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我想有些父母会在孩子摔倒后赶紧跑上前扶起来,将身上的灰尘拍掉,安慰哭泣的孩子。一些父母看到孩子哭,就将孩子抱起来,或者背着走。看到摔倒的孩子,一些父母甚至会说:“这个东西真坏,看我怎么收拾它。”父母用这种方式安抚孩子,为的是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可孩子的依赖感也由此生成。
孩子走路时摔倒是正常的,他跌倒后还会站起来继续走。但由于父母的过度表现,原本的小问题却变得很严重。结果一些孩子在摔倒后不再自己站起来,而是等待大人将自己抱起来,获得安慰。当孩子跌倒的时候,父母要镇定,不要惊慌,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
孩子总是要成长的,具备独立性的时候就不再需要别人的照顾了,所以当他们跌倒的时候,让他自己站起来,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遭遇失败的时候,应自己面对,冷静地处理问题。跌倒了就爬起来,当他们跌倒时,沮丧只能让自己停滞不前,只有在倒下的地方重新站起来才能获得成功。
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立,不让他们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也会增强。
事例解读
不久前,我到附近的公园散步。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公园的草地上玩,突然孩子躺在草地上打着滚大哭起来。走近了才知道,原来是孩子想吃雪糕,妈妈不给买。
孩子在地上打滚,妈妈坐在不远处的椅子上看手机。我有些看不过去了,上前要扶起孩子,只听见妈妈大声说:“不要扶她,让她自己起来。”
我马上意识到自己不应该插手,于是就走到孩子妈妈身边,坐在椅子上观望。
孩子的妈妈说:“现在天气还有些凉,孩子肠胃不太好,吃凉东西容易胃疼。”
我点点头说:“这都是为孩子健康着想,孩子却不懂得。”
又过了一会儿,孩子妈妈走到躺在地上还在蹬腿的孩子面前,说:“是不是还要再哭一会儿,我可是饿了,要去吃好吃的了。”说完,转身就走。
孩子听到这些,很快从地上爬起来,追上妈妈走了。
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就大哭大闹,家长对此非常头痛,如果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以后就会变本加厉,这样不利于对孩子性格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