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招 用身教去克服言教的疲软(1 / 1)

陋习点评

什么是家庭暴力?许多父母认为打孩子是家庭暴力。现在很多家长的经济压力是很大的,加之很多家长都信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观念,一些孩子就不得不遭受“软暴力”了。打孩子当然是暴力,还有一种被很多家长忽视的暴力,就是言语暴力。

有些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就应该责骂,否则孩子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不应该做的事情。用责骂的方式对孩子施加暴力,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孩子在这种不受尊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

大多数家长是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一些暴力语言是无意识说出来的。父母希望孩子有出息,“随便”地说他们的孩子“真够愚蠢的”“在做问题时不知道动脑”,却没有想到这些话语会伤害到孩子,甚至在孩子的心中产生深深的烙印。

教法随想

心理学家发现,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情,用不同的语调说话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如此。

孩子淘气或者做错事情的时候就要批评孩子,声音低沉一些,孩子更容易接受。声音低沉一些,能使人更加理性,而且能够平静地思考问题,同时避免激发起孩子的抵抗情绪,让孩子的反叛心理防线放松,对双方的沟通非常有利。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行为上给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言行举止是非常重要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孩子的情感世界是非常丰富的。孩子长期与父母相处,父母的生活习惯和处事方法对孩子的性格会产生微妙的影响。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要注意采用恰当的语言,行为上不可以过于偏激,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要将心比心,与孩子真诚地交流,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字经》里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训诫。

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教育是无形的,且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孩子受到知识和视野的局限,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有限。成人的行为和言语往往成为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如果父母的行为上存在问题,孩子的思想道德上就很有可能存在问题。

孩子喜欢效仿,父母要用自己的行为对孩子进行引导式地教育,而不是用批评甚至责骂的方式教训孩子。孩子的问题是家长自身问题的折射。家长发现孩子的问题,就要审视自身的错误。

事例解读

同事说:“女儿比较内向,非常胆小,在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也不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关于这方面,我一直对她进行教育,用尽了各种方法,可是仍旧没有获得良好的效果。”

我说:“你的教育是单方面的,教育女儿的时候,为什么不自我教育?”

她听后稍稍愣了一下。

我说:“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让孩子去做,她当然不服了。”

同事明白了我的意思。晚上回家吃过饭后,同事将女儿喜欢的读本拿过来,对女儿说:“我们每天朗读一段故事怎么样?我念一段,你念一段。”

同事挑选了一个故事,自己先大声朗读了一段,之后让女儿朗读。

女儿拒绝,说:“妈妈读得好,我听妈妈读。”

同事说:“妈妈读累了,就我们两个人,怕什么呢?”

在同事的鼓励下,女儿读了一小段,声音很小,但是读得很流利。

此后,同事每天晚上都与女儿朗读一个故事,女儿朗读的声音越来越大。一个月过去了,一天,同事很高兴地对朋友说:“我女儿现在主动朗读了,而且声情并茂。”

古人云:“言传不如身教。”总是指责孩子的错误,莫不如自己将事情做到位,孩子效仿正确的做法,逐渐养成习惯,孩子的良好品行就会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