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习点评
随着中国离婚率的逐年递增,现在和睦的家庭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年轻夫妻之间的争吵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一个有着下一代的家庭,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无疑将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消极的成长环境。
我们总是强调要制造和保持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虽然这个概念听起来比较空泛,然而只要进入到一个家庭中,我们都会感受到它的存在。所谓的家庭氛围,可能是家人之间彼此的微笑、彼此的说话方式,作为一个外人都能够感受得到,更不要提一个长期身处其中的孩子了。有些父母,根本不懂得培养良好的家庭氛围,只要有矛盾就直接摆在桌面上,轻则口角相加,重则摔盆子砸碗甚至还有拳打脚踢,完全不在乎这个家里还有一个旁观者的存在。
如果把孩子看成是一棵幼苗的话,那么我们所说的家庭氛围就是幼苗赖以生存的土壤。肥沃的土壤能够让幼苗茁壮成长,而贫瘠的土壤只能让幼苗长成畸形。
教法随想
家庭气氛的制造者,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所以凡是有责任感的父母,都要在家庭成员产生矛盾的时候变成一个和平主义者,不以任何冷暴力或者硬暴力的方法解决冲突,而是坐在谈判桌上压抑住胸中的怒火,以理服人、以德服人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当一个和平主义者出现在家庭中时,家庭的紧张气氛就会烟消云散,孩子也不会产生压抑感和无助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轻松感和安全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氛围作为一种精神环境要超越于物质条件,它能最直接地作用在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上。一个温暖而和谐的家,是任何孩子都舍不得离开的,会从小形成一种强烈的家庭感。反之,一个整日上演着武侠剧和恐怖片的家里,肯定会让孩子产生逃离的念头,看看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少年犯和那些社会小混混,他们十有八九都是不愿回家的,原因自然是家里缺少温暖,因此他们才会在其他人的身上寻找温暖。
家庭氛围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方面,还表现在他们的人格、情感和道德修养方面。因此,和睦的家庭是培养一个孩子能否在精神上和肉体上同步成长的“软件基础”,家长只有在变成和平主义者之后,才能有意识地去钝化矛盾,真正给予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事例解读
庄庄的爸爸是一个标准的事业型男人,每天都是很晚才回家,睡觉早的庄庄几乎都看不到爸爸的影子,而妈妈更是很少有机会和丈夫交流。更糟糕的是,庄庄的爸爸十次回家有九次都是浑身酒气进屋的,让妈妈十分生气,因此两口子经常在夜半三更发生争吵,每次吵架几乎都能将睡梦中的庄庄吓醒。蜷缩在被窝里的庄庄,即使想上厕所也憋着,因为他感觉一钻出被窝就进入了那个充满火药味的“战场”。
然而,父母吵架给庄庄造成的影响绝不是即时性的而是延续性的:每次在家庭大战爆发之后,庄庄在第二天上学的时候都难以集中注意力,无论是听课还是写作业都像丢了魂儿似的。倒霉的是,庄庄在回家之后,还会遭到妈妈无端地斥责,因此他变得谨小慎微,连最合理的要求都不敢提出来。
夫妻有矛盾,最终受负面影响的只能是孩子。所以,当一对父母挽起袖子准备一决雌雄的时候,最好先想一想:自己除了因作为妻子/丈夫的利益受到损害而需要“抗争”之外,是不是还扮演着爸爸/妈妈的角色呢?要知道,夫妻的角色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家长的角色却是不变的。
正是因为要顾及家庭氛围对孩子的种种负面影响,作为家长就要采用积极沟通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彼此宽容和谅解,不要动不动就诉诸各种形式的暴力,因为这么做的结果要么让孩子成为一个向暴力妥协的懦夫;要么让孩子成为一个崇尚暴力的武夫。日子久了,他们对家庭将会产生无限的排斥感,家长的威信也将**然无存。
当然,除了主动化解家庭矛盾之外,家长还应当营造积极、健康的家庭社交氛围,不要没事就找些亲朋好友来家里大呼小叫地搞什么聚会,甚至打麻将打到深更半夜,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社交生活可以有,但前提是要维护正常的家庭气氛。一个合格的父母,必然要先解决了内部矛盾,才能解决外部矛盾,而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就是最重要的任务。
只有全心全意地为孩子创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一颗幼小的心灵才能日渐饱满,才能形成健全的人格,最终长成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