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父母坚定的爱让孩子更有力量 第1招 “低分贝教育”有助于和孩子沟通(1 / 1)

陋习点评

现在很多家长似乎都崇尚“摇滚教学法”,就是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喜欢提高声音、改变声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犯了错,然后用不断增加分贝的方法增强所谓的教育力度。

实际上,这是一种很主观地追求震撼教育效果的方法,也和很多家长的说话方式和习惯有关系,也就形成了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教育孩子的场景:高声地呵斥,连珠炮弹般地训导……以孩子大哭为**,以哭声减弱为结束。有些年轻的父母每逢此时,就觉得自己完成了一项教学任务。

不过,这种方法真的有效果吗?效果肯定有,却不是家长们想要的那种效果。大吼大叫式的教育,其本质上和骂街没什么两样,对孩子本身并无实质的触发作用,充其量让他们感到恐惧而已,而这种恐惧无外乎有两种结果:一个是极大地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一旦再次犯了错误就会浑身发抖,生怕父母“引吭高歌式”地教育自己;另一个就是训练出面对多大噪音都能坦然处之的强大心理素质。无论哪一种,都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没有任何好处。

教法随想

教育子女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灵魂工程”,它将全面考察父母的综合素质,所以一个有志于将孩子塑造成人才的家长,不应该采用粗暴的方式去教育下一代,那样的结果只能塑造出粗糙的人性和粗陋的心灵。因此,作为家长,要在教育孩子时变成一个环保卫士,用低分贝去传达你的批评和指导性建议,以低污染的标准避免孩子产生心理阴影——让孩子在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成长。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倡温和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哪怕是对待一个野性难驯的“臭小子”,也不提倡用声音压制对方,或用气势去逼倒对方。其实说到底,所谓的低分贝、低污染,就是让暴怒的父母首先抑制住自己的情绪,将心中所有的焦虑迅速缓解,然后用心平气和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

当然,有的家长会觉得“路见不平一声吼”在关键时刻对孩子是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的,如果采用低分贝教育法恐怕力度太弱效果太差。我们当然不排除生活中会出现一些紧急情况,但那毕竟不占多数,而且作为父母要想一想为什么你会觉得“很紧急”,是因为你在气头上,你认为这个时候不教育孩子就会养成一种坏习惯或者培养出一种不健全的人格。

事实上,我们身处的绝大多数场合并不需要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心服口服,因为教育孩子本身就是一项慢功夫,没有一定的耐性自然就出不了巧活儿。所谓的一声怒吼,顶多能起到一时间让孩子受到警示的作用,那根本不能称之为教育,只能算作“临时性规劝”。

事例解读

一天,明明拿起了书架上的一个花瓶摆弄起来,刚刚进屋目睹这一场景的妈妈立即大声喊道:“把花瓶放下,别给弄碎了!”没想到正是这一声怒吼,吓了明明一跳,失手将花瓶打碎在地。面对这一地碎片,妈妈更是怒不可遏,劈头盖脸地对孩子展开了连珠炮式地呵斥。

本来,妈妈发出吼声的原因是为了让明明小心对待花瓶,结果却加速了这个花瓶的毁灭。然而真正被毁灭的并非是花瓶,还有遭受了妈妈“怒吼+呵斥=眼泪哗哗”的明明。

可以想象,被妈妈接连训斥的明明,当然会对这一次失手打坏花瓶记忆犹新,但是我们假设这样一种场景:某天,当妈妈让明明帮她擦拭一个花瓶的时候,或者让他移动一个花瓶的时候,明明很可能会因为上一次的事故而对这一类易碎品心有余悸,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你不是不让我碰吗?那我就不碰!反正打碎了我还是要挨骂的!

事实上,如果妈妈在看到明明拿起花瓶之后,走过去从孩子手中轻轻接过来或者柔声告诉孩子轻拿轻放的话,孩子自然会懂得家长是在让自己注意爱惜家中的物品。而且,当妈妈用温和的方式向明明讲道理时,孩子也能够集中注意力去倾听,最终接受。

作为一个家长始终要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当我们对孩子发出怒吼的时候,孩子因为处于弱势只能做出服从或者反抗两种反应。如果孩子不情愿地服从了,家长很可能会继续采用这种方式,结果孩子将来极有可能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人。还有一种反应是,孩子表面虽然服从了,但是内心却形成了抗拒感,随着时间的积累,终将在某一时刻突然爆发,而一旦爆发,吼叫的教育方法将随之失效,而这时你再用心平气和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已经接受不了了。

家长变身为环保卫士的意义,就是为了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低碳教育方法,在这个方法的作用下,父母和孩子的冲突将会最大限度地得到淡化,彼此之间的沟通也会更容易,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就能真正地让孩子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