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说话尺度,否则祸从口出(1 / 1)

高质量社交 张波 962 字 2个月前

在人际交往中,有一句老话非常有名,即“逢人只说三分话”,意思是,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有读者可能要笑了:“我天生就是直性子,只要认定对方是朋友,那一定是芝麻、绿豆毫不保留地说个痛快。”毫不保留可以证明你的真诚,但证明不了你的聪明。

你但凡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越是身份显赫、成就卓越的人说话就越谨慎。所谓“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对此,你可以有一百种理解,但“交浅言浅,交深言深”是一条无数人通过血与泪的教训才收获的经验。很多时候,交浅言深,很容易给你招灾惹祸。“交浅”是因为大家来往还比较少,所以双方并不熟悉、不了解;“言深”是把心里话毫无保留地掏给对方。很简单,你的真诚会在不知情的时候成为对方抓住你的把柄,原因就是,你说的太多了。那么,怎么避免给自己招惹麻烦甚至灾祸呢?

首先,要看清对象。要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切记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言无不尽的,初次见面说三分话已经不少了。孔子说过:“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你和一个刚刚认识的人,相互之间都不怎么了解,但对方却对你畅所欲言,什么都说,以图一时之快,过足了嘴瘾。那么,对方说的很多话,你愿意听吗?他说的很多话,其实是属于他自己的事,你很可能不愿意听。同理,你若是什么话都跟不熟悉的人说,对方也不见得爱听。

其次,要看时机。说话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不是性格相投的人不必说,性格相投但时机不对,也不能说。人对了,时机对了,地方不对,还是不能说。初次交往,有必要的信息可以适当透露,给对方一个暗示,看对方的反应。如果对方也和你一样,那就不要着急,后面还有很多机会。如果他是竹筒倒豆子,说个痛快,你也可以适当长谈,这才叫通达世故。

在某个单位里,领导需要派一位同事出去处理一件急事。有两位员工都是刚入职不久,一位技术精湛,但为人处世方面颇有欠缺。另一位,技术水平一般,但很懂为人处世之道。领导把他们分别叫过来,简单模拟了合作的情景。

第一位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技术到天气到酒店到美食,滔滔不绝地说了一通。领导不得不一次次地提示他,说正事,别说那些没用的。第一次合作,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多余的话不要说。

第二位被请进来后,得知事情的经过后,略一思考便说:“初次合作,双方都需要一个简短的磨合,在此过程中出现问题很正常,但只要我们友好合作,配合默契,就一定能顺利解决问题。”领导点了点头,于是派第二位员工出差了。回单位后,尽管这位员工的技术水平不算一流,却因为为人处世恰到好处,很快便被重用了。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热情,很容易就对初识不久的人交出一颗真心,这是交往中的大忌。

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交深言浅”。双方已经非常熟悉了,可你说话总是说半截留半截,假如对方和你知根知底倒也不计较,假如你们才认识不久,你这样说话未免会让人认为你心机颇重,不可深交。

交深和言深当为一体,交浅和言浅当为一体,千万不可混淆,否则会给你的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

史明刚刚调入新单位才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由于他处处小心做事,每每笑脸相迎,所以同事们对他也颇为友善,竟不曾遇到他所担心的任何麻烦。一次,他和一位同事谈得很投机,便将一个月来看到的不顺眼、不服气的人和事,通通向这位同事说了个痛快,甚至还批评了科里的几位同事的不是之处,借以发泄心中的闷气。

没料想由于他对这位同事了解甚少,不知道这位同事竟是个搬弄是非之人。没出几日这个人便将史明的这些“恶言”传给了其他同事。这一做法立刻让史明狼狈至极,很快就陷入了几乎在科室里没有立足之地的境地。直到此时,他才如梦初醒,悔不该因一时激动而没有管好自己的嘴巴,最后祸从口出。

可见,在没有熟悉和了解对方之前,千万不可“言深”甚至“言浅”。有时候,你多说一句话或者少说一句话,都有可能会让对方对你有看法。最好的做法就是,在陌生的环境里,尽可能多听多看多思考。适当地和不熟悉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凡事采取适可而止的态度。要学习做一个聆听者;在聆听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角度多去了解别人,根据自己对这个人的了解情况,选择适当的话题进行沟通。当彼此之间熟悉之后,你当然可以畅所欲言,即使言而有过也无妨。

说话的确是一门学问。刚开始两个陌生人之间大都不会说过多的话,但是俗话说得好,“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究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是损人利己的小人,经过几次接触之后,心里便会有几分把握,接下来该如何相处也应该知道了。总之,我们一定要明白“交浅而言深,既为君子所忌,亦为小人所薄”的道理,在说话时,一定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