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理需求,避免“留守儿童”变“问题儿童”(1 / 1)

研究发现,真正成为罪犯的人,大多是童年被遗弃、缺失爱、受过伤害的人。那些杀人的罪犯,60%以上都是出自问题家庭、破碎家庭或是孤儿院的孩子。

在外务工的父母关注不到孩子的思想动向,而留守家中的老人也只是关注孩子是否吃饱穿暖,结果导致孩子误入歧途或闯下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大祸。如早恋早孕、遭遇性侵、打架斗殴,甚至抑郁自杀。还有更耸人听闻的是:某农村中学竟有一名才读初三的失足少女诱骗女同学卖**。

作为父母,即使不能陪在孩子身边,也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避免“留守儿童”变“问题儿童”。

首先,留守孩子长时间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缺乏感情寄托的他们,很可能出现早恋的现象。作为家长,如果用粗暴的方式来责骂、惩罚孩子,甚至偷看孩子的信件、跟踪监视孩子,都会增加孩子的叛逆心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在外打工的张晴气冲冲地赶回家,一位邻居告诉她,曾看见她的女儿和一个男生在大街上搂搂抱抱,行为非常亲密。张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苦口婆心地劝女儿不要陷入这段感情,并列举了种种严重危害。比如影响学习,影响以后的人生路。可女儿并不听她的劝告,还说她为何到现在才开始管自己,以前干吗去了?

不顾老人的劝阻,张晴悲愤之中动手打了女儿,问题不但没有解决,母女俩的关系反而陷入僵局。张晴后悔自己没有及早发现女儿早恋,也非常懊恼自己在处理女儿早恋问题上有些过激,致使现在女儿也不愿意跟她多谈,回家吃完饭就窝在自己的小房间。

如今,儿童性成熟年龄明显提前,这使孩子谈恋爱的年龄也普遍提前。作为家长要有心理准备,平时多观察孩子,多和他们谈心,预防孩子过早地进入恋爱中。即使孩子出现早恋现象,也要用适当的方式疏导,而不是强硬地堵死孩子的情感之路。

其次,留守儿童的性格比较特殊,难以融入集体,而且很多孩子甚至老师都对留守儿童有一定的歧视,导致留守儿童心存不忿,再加上与父母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不顺心的事缺少倾诉对象,情绪压抑,与他人出现小摩擦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打架的暴力行为。

一次,有家长来告状说张伟把他家孩子打了。已经70多岁的爷爷气得两手发抖,骂他不知好歹,父母在外面打工累死累活,过年都舍不得买票回家。他倒好,不好好学习,净打架。

沉默了很久,张伟才说:“他们说我爸爸妈妈不要我了,我一生气就打了他。”

留守儿童因为性格懦弱、忍气吞声等因素,很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同时一些在身高等方面具有优势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规则意识,也很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实施者。

华子的父母在城市打工,鲜少回家。他跟着爷爷奶奶,完全是放养状态。

有一次,他把一位同学逼到角落收取保护费,因对方不从产生冲突。一怒之下,他就拿刀捅向这位同学。

同学倒地后,年仅16岁的华子没有丝毫的害怕和懊悔,而是表情冷漠地蹲在旁边,看着他痛苦挣扎直到死去,就像欣赏一件艺术品。其间还嘲笑说:“这下你知道错了吧。”

这件事曝光后,众人皆被他的冷漠震惊,称他为“冷血杀手”。

如果父母对孩子能多一点温暖和陪伴,这样的悲剧原本可以不发生。很多父母可能不敢相信,他们这么小的孩子竟然这么“坏”,在发生严重后果之后才去后悔,却再也无法挽回什么。十几岁之前正是孩子性格和心理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对此不注意,忽略孩子出现的问题,会让孩子觉得亲情冷漠,生活不公,从而产生一种“反正谁都对不起我,我凭什么要对别人好”的心态,就会引发冲突和破坏行为。

再次,很多留守儿童有自虐行为,有的是发泄不满的情绪,有的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当他们内心充满绝望时,甚至会选择自杀,放弃自己尚未绽放的生命。

在一个夏日的午夜,四名留守儿童悄悄喝下农药死亡。

父母不在家,这四个孩子独自留在家里,自己做饭、养猪、上学。其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才5岁。在自杀前,只有最小的女孩独自去上幼儿园,另外三个大孩子已经把家门反锁,逃学一个月。

13岁的哥哥死前留下一封遗书,大概内容是:“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此前,从来没有人知道死亡是这个孩子最大的梦想,他一直像村里的野草一样生长,没人关注过他的内心。

他们的妈妈外出打工一年多都没有回过家,其间只打过一次电话。惨剧发生后,她说:“心里很难过,自己没有尽到责任。如果父母在身边照顾他们,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愿我家的悲剧不要再发生。”

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并非单纯是他一个人的行为问题,对孩子关爱不足的父母有很大的责任。很多父母叹息说放下工作便养不起家,拿起工作便陪不了孩子。但这不是放手不管孩子的借口,有几个父母不需要赚钱养家?

就算离家千里,就算再忙再累,也总有时间关心一下孩子的内心,但多数父母是怎么做的呢?留守在家的英子说:“我妈好不容易给我打个电话,问的永远是考了多少分,在班里第几名。我不想接她的电话,不想听她教训我好好学习。”

当然,也有孩子这样说:“父母虽然不常在身边,但他们定期会打电话给我,听我说学校里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也给我讲外面的世界。我从来都没有感受到自己缺爱,父母很了解我,我也很清楚父母的辛苦。”希望每个长大后的留守儿童都能这样评价自己的留守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