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高中,一直留守在家的丹丹说:“对我来说,他们(父母)就像陌生人。每次过年跟他们见面吃饭就像坐牢,要迎合他们笑,还得硬着头皮找话题,感觉自己很虚伪。他们离开的时候,我都会像逃出牢笼,有重获自由的轻松。”
在外打工的父母,平时一般很少回家,只有春节才会踏上返乡的旅途,心里充满和孩子团聚的喜悦。而事实是,在经历了很久的分离后,由于平时沟通不够,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很难上演温情拥抱的场面,更多的是疏离和冷漠。
易寒执导的处女作电影《遥远南方的童年》,是根据真人真事拍摄而成。在江西宜春,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在家里办了一个启明星幼儿园。第一天,就有15个孩子被送来了。但多数父母并不是让孩子来学习,而是为了孩子有人照顾,自己好安心外出打工。
幼儿园有一个孩子叫秀秀,她的爸爸妈妈为了还债,不得不外出打工。当两年没有回家的秀秀妈回来,秀秀已经对久违的母爱感到陌生,警惕地看着妈妈。后来秀秀爸妈离婚,秀秀更是成了没人照看的孩子。
在短暂且弥足珍贵的相聚时光里,应该如何和孩子沟通,如何表达关爱,才能让陌生的亲子关系升温回到温馨甜蜜的时刻?
第一,不管孩子多大了,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他一个拥抱。
虽然孩子可能在路口等你很久了,但因为分离太久,看到你难免还是会有点不适应。主动走过去,给孩子一个拥抱,抱紧一点,久一点,能迅速化解见面的尴尬和距离感。
第二,拥抱后,一定要从上到下打量孩子,你眼神里的喜悦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妨对孩子说出你感受到的变化,诸如“又长高了”之类的话,让孩子感到你虽然不在身边,但你从没忽略过他的任何一点变化,时刻都在关注着他。
第三,听孩子诉说。分开这么久,孩子一定憋了一肚子的话要对你说。给他一点时间,让他慢慢说给你听。不管是遇到的困难,还是向你炫耀自己得到的表扬,都要多给予鼓励和赞扬。孩子愿意敞开心扉,说明他在接纳你。如果孩子拒绝向你诉说,也不要着急,可以尝试用询问的方式切入,询问的内容尽量是孩子擅长的、喜欢的,比如孩子喜欢变形金刚,可以问问他上次你给他买的变形金刚好不好玩。
第四,谈论学习成绩时不要只看结果。很多父母上来就问考了多少分,如果分数低了,不分青红皂白一顿狠批,甚至打击和否定孩子:考这点分,趁早别读了,早点打工赚钱好了。更有甚者,冲动之下还会打骂孩子。
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并不等于差生,所以不要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比分数更重要,父母可以问问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比如,爸妈不在家,遇到不会的题目,你是怎么解决的?孩子一定会得意地给你讲一个故事。父母要从中看到孩子的能力和智慧,夸奖他的点子,或者给予他一些建议。孩子会因为鼓励而斗志满满,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同时,要征求孩子的意见,问孩子遇到困难时,如果父母不在身边,最希望向谁求助,比如哪个老师。或者问孩子会用什么方式解决,比如希望得到一个电子英汉词典。父母可以借此和这位老师进行沟通,或者给孩子提供他想要的工具,等等。
第五,向平时管教孩子的人表达感激。当父母回到家中,平时照顾孩子的亲人一定会告状,列举孩子的种种不好,比如在家管不住孩子的爷爷奶奶通常都会说:“等你爸回来再让他收拾你。”然后,父母回来后,他们就会历数孩子在家不听话、不乖的表现。从表面上看,爷爷奶奶的意思是,平时你们不在家,好不容易回家了,一定要抓住机会好好管教一下孩子。其实,他们告状,不过是因为孩子不听话,他们照顾得很辛苦,想表达一下。所以,你只需向他们表达感激,而不需要真的把孩子拉出来对质、呵斥,甚至暴揍一顿。
另外,长期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保护和支持,一般比较胆怯。如果父母听到这样的“告状”,要先护短,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始终站在他这一边的,这会给孩子底气和自信。哪怕孩子真的有毛病,也不急于这一时去纠正。
第六,避免说教和打骂。父母回到家,看到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常常急于纠正。其实,教育孩子光靠单纯的讲道理是不管用的。有时孩子比我们懂得还多,讲道理根本讲不过孩子。或者是表面上孩子在听,答应了,但心里很不服气。打骂更不行,不仅无效,还会适得其反。不仅改变不了孩子,还会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只有多一点理解,孩子才更容易被说服。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爱的滋养,持续稳定的沟通是关键。所以,在再次离家之前,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好平时沟通的方式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