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在外打拼,如何弥补对留守儿童的亏欠 留守儿童心理的伤和痛(1 / 1)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在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到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享受幸福童年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像荒草一样孤独地生长。这群孩子有一个令人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黄骥导演的《笨鸟》和《鸡蛋和石头》两部电影,讲的都是彷徨又迷茫的留守少女在孤独中撕裂成长的故事。而作为导演的黄骥说起自己的留守童年,也是一段孤独而无助的日子。“每天晚上都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由此她的心中也滋生了一种怨恨。

等到寒暑假,黄骥有机会去看父母,却经常和妈妈吵架或打架。“有一次她打我,她头发很长,我就抓她头发,她打我屁股,我就咬了她大腿。”黄骥说,她以这种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但是并没有引起妈妈的更多关心。

回忆起自己的整个青春,黄骥都感到压抑、自卑。她觉得自己就像一只笨鸟。“长得又不好看,脾气性格又不好,还不懂跟人交往。”黄骥说,“在我最需要她的时候,她没有陪在我身边,一直都忙于去工作、去赚钱。”大学毕业后很长时间,黄骥对母亲的怨恨都无法释怀,直到拍完《鸡蛋和石头》,她自己的女儿出生后才开始慢慢化解。

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往往内心封闭,情感冷漠。一个匿名网友曾在知乎上发起一个提问:“曾经的留守儿童长大后是个什么状态?”帖子一经发表快速发酵,近400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们说现在的自己“敏感、自卑、缺乏安全感……”还有人回复说:“从小爸妈不在身边,长大后受不了任何人瞧不起我,不管是真瞧不起我,还是我认为的瞧不起我……不让任何人介入我的生活,除了自己,觉得所有人都靠不住。”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自卑和脆弱的自尊。

《伤村: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忧思录》描述的很多场面,让人实在不忍心看,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那些可怜的孩子。其简介中说,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幼小无助的他们因为缺少爱,变得性格孤僻怪异,或抑郁悲观,或自怨自艾,或自暴自弃。因为缺少父母的管教,荒废了学业,堕落沉沦,违法犯罪,或者遭受不该发生的意外伤害,甚至死亡。他们的痛,痛在每一个将孩子留在老家的父母心里。

有人说,自己从不敢奢望爱情,像顾城的诗中所写:“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也有人说,短暂的几个男友都是自己提出分手,因为想要避免被抛弃,就先去抛弃别人。还有人说,我虽然开跑车住豪宅,但因为涉及性格问题,一直没女朋友。留守儿童很难有朋友,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因为他太需要别人的肯定了,不管是友情还是爱情都会用力过猛。

心理学家分析,很多留守儿童在男女关系上,要么是高贵冷艳别扭,要么就是混乱。这源于安全感的极度缺失,实际上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

留守儿童长大后不仅难以应付自己的感情问题,而且一般和父母的关系也很疏离,甚至冷漠。

知名教育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尹建莉的一位好友,在1岁半时被送回老家由奶奶抚养。当时交通还不是很方便,况且这位好友的父母工作也比较忙,再加上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尹建莉的这位好友直到4岁才再次见到自己的父母。

父母在她眼里完全是陌生人,别人让她喊爸爸妈妈,她很想喊,可是喊不出来,为此她遭到了批评。后来,父母准备把她接到身边。当她知道这件事时,内心的恐惧大过兴奋。为了见到父母时能叫出“爸爸妈妈”,当时才6岁的她,居然独自藏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悄悄练习“爸爸妈妈”的发音,尤其是“妈妈”这个音。她告诉尹建莉,自己的父母是有文化很善良的人,他们也想努力爱她,彼此都做了最大的努力。

她后来克服了心理障碍,终于学会了喊爸爸妈妈,但和父母的隔阂却一生也不能消除。她对尹建莉说:“我和父母之间永远也不可能有弟弟妹妹和父母间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我永远觉得自己是个孤儿。”

如今,很多农村家庭的现状都是:父母外出务工,家里一栋空房子,剩下老人、孩子和一条狗。原本,父母出去工作是为了让家里生活得更好,不想让孩子以后和自己一样,要么守着几亩田,要么在外面闯**打工。可是父母不在,孩子的教育没人管,如果以后孩子没文化,那结果还不是得跟父母所担心的一样?

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当你们被生活所迫,被经济所困,不能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他成长时,可曾想过: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将会对孩子的性格、心理,甚至一生产生多么深远的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