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仪式感(1 / 1)

有人说:“生活中的仪式感,不是矫情,而是一种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人相信自己配得上更好的一切。”

仪式感会让人在平淡琐碎的日子中体味到生活的诗意,说到底,它其实是一种对生活尊重、认真和热爱的态度。《小王子》这样描述仪式感:

狐狸说:“你最好在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我们需要一些仪式。”

小王子问狐狸:“仪式是什么?”

狐狸回答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但这往往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

在狐狸眼中,仪式感是对生活的尊重,提醒了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和时刻,让我们从中感受到爱和希望。

生活需要仪式感,这是出于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渴望。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生命是由生活的不同体验组成的,而体验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感能为记忆保鲜,让幸福绵延。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是注重仪式感的人,那么孩子也会拥有更多的幸福感。

江苏镇江的一位父亲,从女儿1岁开始,每年孩子过生日,一家人都会到金山寺前合影留念。

一晃30多年过去了,30多张照片,从黑白到彩色。照片中的女儿一点点长大,爸爸妈妈却一点点老去。一张小小的照片,留住了那一刻的温馨和幸福。

如今,女儿也结婚生子了,她一脸幸福地说:“孩子很盼望每年在妈妈生日那天和外公外婆一起合影。”

家庭中有仪式感,让过去不留遗憾,让未来充满期盼。也许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你赋予它一定的仪式,这些细节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在生命中沉淀出美丽的颜色。

网友A说:小时候过春节,大年三十晚上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包饺子,妈妈准备两个洗干净的硬币包到饺子里。我们每次都偷偷做记号,期望自己能吃到这个幸运饺。

网友B说: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打开广播叫自己起床,然后去做自己最喜欢的椒盐煎蛋。现在想起来,嘴里都是香喷喷的煎蛋味道。

网友C说:每次妈妈去地里干活,都会顺手带一把野花回家,插在一个装过酒的瓷瓶里。那张破旧的餐桌,因为这一束花,看起来顺眼多了。

…………

因为有了这些小小的生活仪式,哪怕再平凡简单的日子,在孩子的记忆里,也充满了幸福的味道。

有一篇名为《终其一生,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5个时刻》的文章,描述了一些让孩子印象深刻、觉得幸福的生活小细节。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带有仪式感。美国亚特兰大日报社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家庭传统仪式带给孩子的幸福度,远远高于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甚至高于其学业事业的成功。

仪式感不仅能带给孩子幸福,激发孩子对生活的热爱,也能让他们从回忆中获得力量和勇气。

美剧《This is us》讲述了皮尔森一家平常又幸福的生活。

早上起床,爸爸会和孩子一起回忆他们的出生过程,再喊一遍家庭口号,有趣又有爱。

有一次他们去外婆家过感恩节,半路车抛锚,又没修车拖车的地方。爸爸只好带着他们弃车步行找到一个小旅馆。

爸爸看着妻子和孩子们疲惫不堪地拥挤在小小的旅馆房间里,又冷又饿,便决定要让他们过一个特别的感恩节。于是他串起香肠放在暖气炉上烤,又去借了一顶帽子表演节目,带着孩子们讲故事、看影碟。旅馆外雪花纷扬,旅馆内暖气热腾腾的,孩子们笑着闹着,忘记了饥饿和寒冷,玩得不亦乐乎。

从此,皮尔森就将这次的活动作为感恩节的保留节目:徒步旅行,戴幸运帽表演节目,看《警察学校3》。

即便后来爸爸去世,妈妈再嫁,三个孩子分散各地,每逢感恩节,他们仍继续着这些传统,和爸爸没离开的时候一样。

爸爸和三个孩子的生日是在同一天,每年到了这天,全家都会布置房间,拉上横幅,玩驴贴尾游戏。

这个家庭的幸福氛围感染了所有观众,而这份幸福与爸爸注重仪式感是分不开的。

当孩子们长大,遇到困难时,都会想一想爸爸带他们做过的事,想着如果是爸爸会怎么处理,想着想着,就有了前进的勇气和动力。

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写道:“回忆会从内侧温暖你的身体。”家庭仪式感就有这样一种力量,不用父母费太多口舌,就能把抗挫力植入孩子心中。有研究证明,有效传承家庭的仪式感,是维持良好亲子关系的秘诀。因为有了仪式感,孩子才有安全感;因为有了仪式感,家庭才有凝聚力。仪式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浸透到孩子的血液里,成为孩子永远可以依靠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