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苛责自己,孩子不需要完美妈妈(1 / 1)

知乎上有个问题:身为妈妈,你在哪一瞬间对孩子心怀愧疚?

点赞量最高的一个回答是:“没有哪一刻,是无时无刻。”

孩子不够壮实,怪自己奶水不足;孩子生病住院,怪自己照顾不周;孩子见人不打招呼,怪自己教育不到位;孩子个子比同龄人低,怪自己做饭不好吃;孩子成绩不好,怪自己没辅导好……

当了妈妈以后,每天提心吊胆,如履薄冰,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拖了孩子的后腿。明明用尽全力,却还是觉得自己的表现差强人意。我们不断地优化提升自己,还是驱赶不走内心的愧疚感,甚至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自从女儿出生后,周雯就像变了个人。她整天研究育儿书,照着书精确地计算女儿的喂养步骤。一顿吃少了,晚上睡觉醒的次数多了,大便的颜色异常了……稍微和书上有不一致的,她就焦虑得上火。

女儿慢慢大一点,她担心买的辅食不健康,就自己亲力亲为研究各种营养搭配,照着食谱一步一步做。经常是孩子睡了她也不休息一会儿,而是去厨房捣鼓。以前连饭都不会做的她,不仅学习了各种菜式,还开始学习烘焙。

女儿到了入园期,她又一头扎进各种妈妈群,学习选择幼儿园的标准,什么时候上什么课外班,如何避免孩子在幼儿园受到伤害,如何降低孩子的分离焦虑……

有了女儿之后,家里开销渐长,看别人工作带娃两不误,她也琢磨着做起微商,在朋友圈卖面膜、口红。

她也要求自己即便是带娃,也不能放弃学习。为了给女儿做个努力向上的榜样,她报了很多网课提升自己,一边陪娃一边上课。

表面上,她是一个全能型妈妈,不仅娃带得好,自己的生活也很精致。但其实,她内心早已疲惫不堪,缺觉、缺理解、缺钱,但日子还得继续,她绝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不完美,只好硬撑着。

丘吉尔说:完美主义让人瘫痪。你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你已经非常非常努力了,不要再责备自己了,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完美的妈妈,你得放下这样的执念。

一个人构建的外部人际关系,同时也是他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所以,当一个人对自己太挑剔,也就很难做到宽以待人,而是更容易挑剔别人。当完美妈妈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会严苛地要求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严格要求自己,就是想让孩子明白:我有资格指责你!她也会在内心里把这种行为美化为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榜样,而不认为是对孩子的苛责。

另外,当孩子出现问题,一部分完美妈妈会自责,把责任都揽在自己头上。还有一部分妈妈会推脱责任,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自己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这是两种极端,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认为,成为一个好妈妈的过程,大概是从“完美妈妈”转变为“刚刚好妈妈”的过程。什么是“刚刚好妈妈”?在孩子的婴儿时期完全适应孩子的需求,随着孩子长大开始越来越少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并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坦然面对和接纳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即逐渐放下孩子,接纳自己,这是做一个“刚刚好妈妈”的核心。

当妈妈能接纳自己,原谅自己,就能放松地与孩子相处。一个总是兴致勃勃享受自己生活的妈妈,一定比一个整天唉声叹气、焦虑不堪的妈妈带给孩子更积极的影响。

李林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在孩子刚刚两个多月的时候,她就和孩子分开了两周。当她听育儿专家说婴幼儿不可以和母亲长期分离后,就陷入了恐慌和自责。

后来和另一个妈妈聊天,对方听了她的苦恼,哈哈一笑说:“谁规定当妈的就不能有缺点了?比如我做饭不好吃,但我热爱运动,我会带他体验运动的快乐。运动饿了,吃嘛嘛香,不挑食,不是挺好的?”

李林恍然,她开始审视自己,自己虽然不能每天都陪在孩子身边,看起来不够尽职尽责,但自己是个见多识广的妈妈,能带给孩子更多见闻,包括自己对工作的热爱,这不也能开阔孩子视野,并带给孩子更多正面影响吗?

她在给孩子的成长日记中写道:“亲爱的,每一个人都有缺点,妈妈也不是完美的,所以我就自作主张原谅我自己了。”

是的,原谅自己,妈妈也不是超人,不能面面俱到做到最好,做到“刚刚好”就已经很棒了。《你是孩子的光》的作者张小桃在书中写道,自己在开始做妈妈的那几年,也曾立志要做100分的“完美妈妈”,最后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后来,她开始反思,自己是否问过孩子,他要的“完美妈妈”是什么样。也许他从不想要什么“完美妈妈”,而是妈妈能陪他就够了。于是,张小桃给了我们另一个答案:不用去做世俗意义上的“完美妈妈”,只要活出自己想要的美好,就能成为孩子的光,就是孩子心中的完美妈妈。

一段好的关系,是舒服、自然、可以做自己的关系。友情、爱情如此,亲子关系也是如此。凡事不要太用力,养孩子也不用太用力。不挑剔自己,不苛责自己,有勇气做不完美妈妈,让心情得到放松,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