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幼儿园之前,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多半是由妈妈操持。尤其是全职妈妈,自己几乎是孩子一天24小时的管理员。慢慢地,孩子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感,妈妈在身边,孩子就会有安全感;妈妈一旦离开,孩子的心里就会有一种失落感,感觉到不安并且开始哭闹。这是孩子的分离焦虑。
其实,不只孩子有分离焦虑,妈妈又何尝能潇洒地离开孩子呢?在幼儿园门口,能看到哭闹不休的孩子,同时也能瞥见一旁失落沮丧、悄悄抹眼泪的妈妈。
在分离的时候,妈妈面对的不只是孩子的离开,也面对着心理上的挣扎。因为平时都是自己围着孩子转,孩子的时间几乎都属于妈妈。而在妈妈的眼里,孩子也是最重要的,妈妈为了孩子会舍弃能舍弃的一切私人活动。
突然有一天,孩子要入园了,白天大部分时间,孩子的吃喝拉撒玩睡都不需要自己了,很多妈妈都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不能被很好地照顾,这是作为妈妈独有的一种自信。妈妈也会担心孩子年龄小,很多事自己搞不定,比如独自吃饭、独自如厕等。这种种担心,直接导致了妈妈的分离焦虑。
有一些妈妈会因为嫉妒心而产生分离焦虑。当一直被自己照顾的孩子忽然转给别人照顾,而且孩子的反应还很开心,妈妈就会产生嫉妒心,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或者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被代替了。在孩子身上付出了太多的妈妈,会认为孩子是自己一个人的,只允许孩子对自己一个人好。
教育上,我们常常喊着要“放手”,其实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即便是养一只小猫小狗,养几年鱼也会有感情。出差或者旅游,离开几天还会想念,何况养的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害怕分离也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不过,有的妈妈分离焦虑比较严重,不只表现在孩子入园这段时间,甚至一直贯穿到孩子长大成人。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还跟妈妈同床睡,而妈妈甚至以此为荣,到处炫耀。有位妈妈直言不讳:“儿子是我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搂着他,感觉就跟搂着我自己似的,在我心里,儿子的地位远远高于老公。”
到了该分床、分房睡的时候,妈妈依然不肯放手,追根溯源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甚至可以说是自己有“心理断乳期”,害怕跟孩子分离。
方媛离异后,独自带着儿子生活。或许是感情失败的原因,她把所有的爱都投注到了儿子身上。
方媛一直坚持母乳喂养,儿子1岁多的时候,她的妈妈说把孩子接过去照顾几天,方媛舍不得。就这样,孩子一直吃母乳吃到8岁,自己不吃了,才断掉。
为了方便照顾儿子,方媛一直和儿子同床睡。虽然孩子已经11岁了,看起来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她还是舍不得儿子自己睡,怕儿子夜里踢被子着凉。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儿子15岁,要求自己睡一个房间。夜里儿子不在身边,她失眠了。她已经习惯了搂着儿子睡,现在儿子不和她睡了,她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难受……
过度担心和孩子分离的妈妈,心理会特别敏感,神经一直紧绷着,哪怕是一点小事也会被她们无限放大,随时都有可能崩溃。
妈妈们一定要明白,良好的亲子关系,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在书中分别描述了送儿子华安第一天上小学的情景,她和儿子“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路边的苹果树上缀满了果子,压得枝丫低垂,很多孩子在操场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铃声响了,孩子们开始奔跑,在纷乱的人群中,“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妈妈总有这样的特异功能,就算100个婴儿同时大哭,自己也能第一时间确定自己孩子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他不断地回头,和妈妈的目光隔空交汇。
华安16岁,要到美国做一年交换生。龙应台写送他到机场,告别时拥抱,自己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她写儿子“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自己站在外面盯着他的背影,他拿着护照,进了一道门,倏乎不见。
21岁,华安上大学了。龙应台写道,即便是自己和他等车,他也是戴上耳机,一个人听音乐。儿子在街对面等公交车,自己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等车子开走,“一条空****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审视孩子的成长过程,不难发现,从孩子呱呱坠地的一瞬间开始,妈妈和孩子的分离就接踵而至。第一次分离是剪断脐带,然后是断奶、入园、分房睡、寄宿住校、上大学、毕业工作、结婚……
一次次分离,意味着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独立。时间在告诉你,无论曾经有多少个温情甜蜜的瞬间,孩子都会成长到要摆脱你、拒绝你、离开你的那一刻,这与爱不爱无关。作为孩子的陪伴者,妈妈要分享与见证他成长的每一刻,同时目送他渐渐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