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胸怀:父亲有度量,孩子更大气 心胸狭隘的父亲,只会培养出斤斤计较的孩子(1 / 1)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曾说:“一个在锱铢必较的家庭里走出来的孩子很难胸襟广博,也很难在一个世俗的家庭里发现一个纯洁的孩子。”

邻居家在砌墙头,一位父亲便带着儿子过去帮忙,出门时父亲嘱咐儿子:“别傻卖力气蛮干,干半天也不见得能捞着好,干会儿就回家休息,露面了就行。”儿子觉得爸爸说得有理,于是就点点头,果然只搬了两块砖就跑了。

男孩慢慢长大,身边的朋友或亲人免不了有需要帮忙的时候,男孩要么过去装模作样,要么就先问问有没有好处。

后来他外出工作,不是嫌老板抠门给的工资太低,就是嫌公司的老员工欺负自己是个新人,再不就是嫌朋友不够大方。当他觉得别人都欠自己的时候,别人已经远离了他。

孩子最擅长模仿,所以最初的行为方式其实都是从父母身上模仿而来的,尤其是父亲交代的话和待人接物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大。所以,父亲为人处世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品行。如果父亲心胸不够宽广,总为一些小事争个长短,甚至无理搅三分,只能培养出一个目光短浅、心胸狭窄、贪婪自私的孩子。这种孩子的格局犹如蟑螂老鼠,不堪大受。

宋初著名的道家隐士陈希夷的《心相篇》中也说过:“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锱铢是古代的重量单位,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连这么小的东西都去计较,又怎么能承担更大的事和福报?

斤斤计较又俗称“小心眼儿”。心眼儿小的孩子,其实内心更脆弱,承受不住一点委屈和损失。比如,听到父母或老师一句批评的话就情绪失控,哭闹或抗议;因为吃了一点小亏就寝食难安;眼里容不下跟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更讨厌别人比自己强;等等。心眼儿窄小,孩子的情感、意志也会变得薄弱,一旦错过教育时机,性格定型,孩子很可能陷入循环性的恶性情绪折磨之中,最严重的情况可造成抑郁或者消化系统失衡。

老话常说“多大的饼铛烙多大的饼”。父亲的心胸格局即是孩子的心胸格局,父亲有胸襟有度量,慢慢地孩子也会形成宽容大度的好品质,为人处世更大气。

父亲驾着刚买的新车带儿子外出,结果被一个骑电动车送快递的小伙子给撞了。父亲气势汹汹地下了车,儿子担心父亲会上去揍他,便也跟着下了车。

父亲显然是心疼极了自己的爱车,不停对着小伙子大声呵斥责怪,小伙子也显然被吓到了,不停道歉。

父亲问小伙子怎么办,小伙子支支吾吾只知道说“对不起”。父亲转身从后备厢拿出个扳子,儿子以为父亲真要动手,小伙子更是吓得两腿发软,可就在大家都以为会出事时,只听“哐”的一声,父亲不痛不痒地用扳子敲了下小伙子的电动车,然后对他挥手道:“行了,你走吧。”小伙子反应过来,不停地道谢。

上车后儿子问父亲:“爸爸,你干吗不让他赔钱?是他违反了交通规则,这下好了,还得咱们自己掏钱修,这可是新车啊!”

父亲心平气和地说:“你没看到他一直在道歉吗?况且就是蹭掉一点漆,没多大事,算了。”

儿子点点头,不禁为刚才自己的想法感到羞愧。

父亲的品性胸怀,直接影响孩子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看待事物的角度。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心胸狭隘的人习惯从消极面思考,心胸宽广的人则善于从积极面思考。习惯从积极面进行思考的父亲,孩子也喜欢正面看待问题,不会因为一点小的利益失衡就陷入无休止的争执哭闹之中。

没有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因为品性问题在未来饱受非议和排挤,更不希望孩子因为争强好胜计较一辈子,有损身心健康。即便是位心胸狭隘的父亲,也渴望自己的孩子活得更自在些。

既然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们就该好好地审视下自己究竟是不是一位合格的父亲,或者说我们在孩子面前能否维持住一位父亲该有的格局。

被尊称“圣雄”的印度民族运动领袖甘地说过:“我们应该赋予子女勇气和自信,还要帮助他们加以发展,正如牛津大学巴利奥学院院长史密斯1919年给英国首相的信中所写的那样:‘心胸开阔,目光敏锐,热爱真理,就能抵制无理诡辩,陈腐信仰,哗众取宠和伪善之言。’”

孩子是用狭隘挑剔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还是用广阔豁达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取决于父亲对待事物的态度。父亲的人生格局越大,孩子的人生结局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