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视频网站盛行的当下,我们在享受娱乐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很多令人抓狂且愤怒的画面。例如在四川遂宁的16路公交车上,一位7岁的男孩不停玩耍,并用脚踢旁边一位男乘客,结果引起男乘客暴怒,将其摔倒后连踹三脚;广州的一个小区里,四十多辆汽车被严重划伤,一查监控竟是几个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拿着锋利的石头,一辆车一辆车地乱划,而受损车辆全是豪车,他们的父母将面临巨额赔偿。
老话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若没有规矩的约束就会为所欲为。不要寄希望于“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规矩”,小时候不守规矩,长大了更无法约束自己。
恰如清华大学劝退两位博士生事件,两位被人称羡的学霸博士生在未请假的情况下连续旷课,这严重触犯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于是被直接劝退。其实归根结底是他们失去了对规矩的敬畏之心,从小对规矩的概念没有很清晰的轮廓。
在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中写道:“有规矩的自由叫作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作放肆。”所以,我们必须趁孩子还小,尚能纠正自身行为时给孩子立规矩,让他自幼便建立起规矩意识。在一个家庭中,妈妈有时或许会在某些方面心慈手软,这就需要爸爸站出来告诉孩子什么是“行不端为苟活尔,约束己身获通达”。
小腾父母是企业家,爷爷奶奶都是高级教师,家庭条件很不错,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再加上他自己聪明好学,很多人都预测他前途不可限量,至少可以过得自由自在,但事实上小腾的童年都是在他父亲制定的各种规矩中度过的。
因为父母工作忙,小腾幼时跟着爷爷奶奶,直到上小学才被父母接到身边,他以为到了父母身边就能过舒坦日子,结果父亲从不会宠着他顺着他,反而对他异常严厉,制定了一系列规矩。如,在长辈面前必须端正坐姿,不能跷二郎腿;不能在家里说脏话;家里如果来客人,是长辈的要称“您”,好吃的要让客人先吃……
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样给孩子立规矩是不是太过了,如果整天让孩子一板一眼的,会不会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变得呆板木讷、胆小怕事?
其实,制定这些规矩并不是为了束缚孩子的天性,而是为了让孩子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礼貌,只要制定的规矩合情合理,不过于苛刻,并不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什么不良影响。
陈晨是一名富二代,毕业后去了父亲的集团工作。一次他与客户一起喝茶,在给客户斟茶的时候不小心斟得太满,茶水溢了出来,他马上对客户说:“不好意思,这杯我喝。”之后又重新给客户倒了一杯。“满杯酒半杯茶”,茶倒得太满是对客人的不尊重,这个细节深刻体现出陈晨的稳重和教养。
客户对于陈晨这一举动,既惊讶又好奇。因为作为家族集团的接班人,陈晨身上毫无纨绔子弟的气息,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十分有教养。
原来,陈晨的父亲从小给他制定了很多规矩,在父亲的严厉教育下,陈晨从小就是个懂规矩、处世低调、三观很正的孩子,尽管他父亲的事业做得很大,他却从不张扬,待人做事懂得见好就收,对前辈或客户都是恭敬谦卑,说话点到为止。
几十年的生活教训已然让我们明白这个社会充满规则,没有规则意识,只会到处碰壁受挫,最终被排挤在外。规矩就像我们手中的方向盘,虽然它限制了车轮,但可以保证车辆始终行驶在平坦而正确的方向上。
一个思近虑远的父亲,在爱护孩子的同时,更会教育孩子懂规矩,学会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就守什么样的规矩。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李玫瑾教授说,趁孩子小还可以纠正,要给孩子立规矩。立规矩的最好时间是6岁之前。比如每天的一日三餐,一定要告诉孩子:大人不动筷子你就不能先吃。不要因为孩子饿,就心软让孩子先吃,一两个小时饿不坏孩子。何况,饥饿是世间最基本的痛苦,让孩子体验饥饿的痛苦,他才能用共情心去体谅别人。
守规矩,并非限制孩子的自由,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有规则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建立在规则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给孩子立规矩,必须坚持三个原则。第一,有些事,不能惯。比如孩子一哭,一耍赖,你就妥协,那规矩就毫无意义,甚至会助长孩子一而再地挑战你的底线。第二,有的事,必须孩子自己做。如果你万事全包,孩子自然一点自理能力都没有。任何一个年龄段,都有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放手鼓励他去做,让他变得更加自信自立。第三,有些责任,必须孩子自己担着。犯了错误,不能帮孩子逃避,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
给孩子立规矩,让他成长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大人,是做父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