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格局,决定孩子飞多高第一章志向:父亲有远见,孩子有追求父亲有梦想有追求,孩子才不会甘于平庸
我曾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一个灰头土脸、破衣烂衫的孩子捡着柴火,烤着土豆,日复一日衣衫褴褛、食不果腹,其中他与采访者有一段特别的对话,让人深思。
采访者:“村里有学校,还是免费的,你为啥不去读书?”
背着木柴的瘦小少年笑呵呵地说:“俺爹说读那个没用,老师也找过,可俺爹不让俺去咧。”
采访者:“你就不想将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孩子依旧在笑着说:“俺爹说外面也一样得打工挣钱,累得很,还不如在家里种种地放放羊,有吃有喝就够咧。”
采访者:“你真的甘心在这里待一辈子?”
孩子沉默了会儿说:“俺爹其实也说过要不就跟着俺叔出去,可俺想俺爹待这儿一辈子了,俺也能待,这样挺好哩。”
视频里的对话听上去没有任何问题,细细去想,却透露出另外一层深意:这个孩子在用自己的一生为他庸碌无为的父亲买单,继续做一个没有任何想法、甘愿平庸、得过且过的人。
没有梦想没有憧憬甚至没有闯劲儿的父亲就像温水里的青蛙,贪婪又固执地守着仅有的温暖,这种看似惬意舒适的态度其实是对平庸生活的屈服。最重要的是,父亲的这种碌碌无为也会将自己的孩子囚禁在舒适圈里,令他失去斗志和**,每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曾说:“一个人想要成功,想要改变命运,有梦想是重要的……同时,我们不仅仅要自己有梦想,还应该用自己的梦想去感染和影响别人,因为成功者一定是用自己的梦想去点燃别人的梦想,是时刻播种梦想的人。”有梦想有追求的父亲,是精神力量的传播者,而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自己的孩子。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擅黄老学,精天文学,家有藏书万千。司马迁从小便被父亲对文学狂热至极的态度熏陶,他10岁就开始阅读各种古文典籍。
司马谈经常给儿子讲述自己游历在外的所见所闻和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在司马迁心中,父亲这座山越来越高,他丰富的学识及阅历令司马迁心生向往。司马迁在20岁时,毅然背上行囊去远游考察,这一去便是二十年,行程达数万里,足迹遍布全国。
父亲年老体衰之时,将自己一生的梦想与追求说与司马迁:他原想有生之年能写一部通史,如今已无法完成这项浩大工程。病危之际,父亲将心中遗憾说与儿子,并再三嘱咐儿子切莫忘记他还未完成的这件大事,司马迁方明白父亲之伟岸是他所不能及的。为让父亲心安,他当即立下重誓:“就是有天大的磨难,我也要完成您的嘱托,请父亲放心。”
父亲的遗愿和教诲深深触动了司马迁,父亲不甘他亦不甘,于是他在出任“太史令”后,便全力以赴废寝忘食地投身这项艰难的工作。纵然他曾入狱受宫刑,亦忍辱负重,终于用生命与血汗铸就了一部千古绝唱——《史记》。
司马谈与司马迁真是应了“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亦是应了“虎父无犬子”这句话。梦想与追求铸就了司马谈身为人父的伟岸形象,并时刻影响、引导着司马迁,最终促成了司马迁完成两代人的心血结晶——《史记》。
大部分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一再强调,对生活充满热忱,有梦想和追求的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有梦想的父亲,精神更饱满,有活力有**,时刻充满干劲,即便经历挫折或失败,依旧不服输。在孩子心目中,这样的父亲就是大英雄,是他的榜样,是他追逐的目标,也是他精神的勉励者。
也许现实残酷地磨平了你所有的棱角,让你不得不向生活低头,放弃了原本的梦想与追求,成为一粒随波逐流的微薄流沙。但你一定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也成为一个胸无大志、“挣钱不过是为了混日子”的人。
“爱之深,则为之谋长远。”在孩子面前,父亲要永远保持有方向、有追求的态度。当孩子看到爸爸高谈阔论,在为梦想不停奋斗,甚至险些就要功成名就时,爸爸便成为孩子心中的一道光,理想化地认为自己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厉害最完美的人,从而潜移默化地对自己起到鞭策作用,把爸爸当作标尺,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曾有个孩子写过这样一段话:“我的爸爸眼中有山,心中有海,他炽热得像灼目的太阳,于是我每天按时完成作业,课上从不打盹,争取每年都拿到奖状,因为我没有勇气去做他脸上的黑子。”
爸爸有梦想有追求,孩子才不会甘于平庸,他会早早地懂得,只有一个怀揣梦想与追求的人,一个肯为了梦想努力拼搏的人,才有资格拥有与别人不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