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各地关于高考状元的报道却热度未减。有父母感叹“优秀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还有父母感叹“天才无法复制”。
但看多了高考状元的报道,发现学霸们有着惊人的相似点,这个相似点不是出身,不是智商,而是家庭环境。优秀孩子的因,在家庭;优秀孩子的根,在父母。
一
2019年,徐嘉骜以720分的成绩夺得浙江省的高考状元。他成为高考状元的消息公布不久,他的爸爸发了一条朋友圈:“状元只是虚名,希望你以后千万不要被虚名所累,脚踏实地,顺其自然……天地有大美,美的是自然;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徐嘉骜爸爸的这条朋友圈迅速在网上走红,爸爸有如此格局,孩子又怎会不优秀?
很多父母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争气、优秀,却忽略了优秀的孩子背后必定也站着优秀的家长。真正的教育,靠的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而是春风化雨的无声感化。不停刷手机的父母,怎么有底气要求孩子去刻苦读书?
2014年安徽理科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的武亦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她的爸爸是一名优秀的律师,但每天下午4:30就会关机陪伴女儿。
有人把孩子的优秀解读为天赋,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站在背后支撑他们的父母。曾经一个装修改造节目的回访视频在网上火了,一家三口住在只有1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他们不装电视,每天的乐趣就是看书。他们的空间狭小,但爸爸每周都会买花。妈妈拒绝了设计师为房间增设衣柜的计划,说:“我宁可不要衣柜,而是换成书架。”
真正优秀的父母即便在金钱上无法给予孩子很多,但只要他们眼光长远、自律坚持、乐观平和,那么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一定不会差。
相反,如果父母崇尚的不是知识,而是读书无用论,只看到早早辍学打工赚钱的短期利益,而非孩子长远的未来,甚至认为“上不上大学都无所谓”“研究生毕业还没打工挣的钱多”,如此眼界,自然只能教出没出息的孩子。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女孩学习非常用功,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但她高二忽然辍学,原来她的父母开了一个早点铺,非常忙,让她回家帮忙带弟弟。班主任去家访,希望女孩能回校读书。没想到女孩的爸爸直接说,女孩子早晚都要嫁人生娃,读那么多书有啥用?每年一千多的学费还不如留着以后买嫁妆,过几年找个好婆家。
只看到眼前一尺远,为了一点小利不惜放弃孩子一辈子前程的爸爸,又怎么能去怪孩子不争气、不努力?又有什么资格奢望孩子有本事、有出息?
二
相较于父亲的格局对孩子的影响,母亲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一面是她的情绪。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做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实验开始是一个母亲和孩子亲密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然后,母亲开始变得面无表情,无论孩子怎么做,母亲都无动于衷。最后,与母亲互动失败的孩子情绪崩溃,开始大哭。
妈妈是孩子最早和最权威的情绪导师。孩子要从妈妈的情绪反应中感知情绪控制力,如果妈妈的情绪总是焦虑不安或者失控,那么孩子的情绪也会很不稳定;如果妈妈喜怒无常,那么孩子自然也会脾气暴躁。
孩子最怕的是妈妈的冷漠和无视,那意味着孩子无法和妈妈之间建立稳定亲密的依恋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孩子获取外界安全认知的重要来源。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非常自卑、胆小,与人相处唯唯诺诺,处处讨好别人。
2020年,湖北省的高考理科状元是一个名叫唐楚玥的女孩,高考成绩725分。让人惊讶的是,唐楚玥不仅成绩好,而且多才多艺。有人问唐妈妈是怎么培养女儿的。唐妈妈笑着说:“没有刻意培养过。”她的回答也许让很多人不屑,甚至觉得她有点“装”,但看她在一群焦虑的家长中一脸平和淡定的神态,几乎可以猜出孩子优秀的原因。她说,她从没有给女儿施加过太多压力。
的确,妈妈越是情绪稳定平和,越能给孩子安全感。没有逼迫,没有打骂,反而更能激发孩子努力向上的内驱力。
三
在我们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要明白自己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最好的教材,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于他的智力、性格、品德的养成,有关键性的影响。
孩子在18岁之前,家庭教育的影响比例超过60%,而学校的教育只占30%,剩下不到10%来自社会教育。可以说,孩子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父母之间的竞争。
孩子每一天都在成长,父母作为孩子飞翔的起点,必须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在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之前,愿我们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努力奋进的父母,才配得上脱颖而出的孩子!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想要“别人家的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