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学习成绩好,发散性思维很重要(1 / 1)

高斯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在他上小学一年级时,他的老师曾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目:1+2+3+……+100=?

在别的同学还在埋头苦算,抱怨题目好难、计算量好大时,高斯迅速地站了起来。

老师皱着眉头问:“高斯,你怎么站起来了?是算出答案了吗?”

高斯自信地回答:“5050。”

老师惊讶于高斯的计算速度,就问他:“你为什么会计算得那么快呢?你用了什么方法?”

高斯回答说:“我将这道题目的首尾数字1与100相加,得到的和乘以100,最后再除以2,答案就是5050。”

高斯的答案正不正确?

直到数分钟后,有同学计算出结果,才知道高斯的答案是正确的。

高斯为什么会想到这么快的解题方法?其实,这归功于他的发散性思维,而这也是发散性思维的魅力所在。

什么是发散性思维?它也称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会呈现出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思维视线广阔,思维呈多维发散状。而发散性思维强的孩子,其大脑异常活跃,想问题、处理问题往往要比别的孩子快很多,在学习上也是小天才般的存在。

说到这儿,相信许多父母都非常好奇自己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如何,想要知道结果,不如让孩子做一做下面这道测试题:

从前,有一个小山村,村边有一棵大树,树下有一头牛。牛的主人将两米长的绳子拴在了牛的鼻子上。没过一会儿,牛主人拿来了一堆青草,他把青草放在距离大树三米远的地方,然后就回去休息了。等他再次回来时,发现牛居然把青草吃光了。

牛鼻子上的绳子没有断,也没有被解开,那么牛是怎么吃到并吃光青草的呢?

这是一道典型的考验发散性思维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得到不同的答案。比如:如果以为牛是被系在树上的,其身子的长度加上绳子的长度,就远远不止三米,牛可以用腿将草勾到身边,这样就能吃到草了;题目中并没有认定牛是被系在树上的,很有可能牛是被固定在主人丟放青草的旁边,所以吃起草来轻而易举;也有可能,主人在离开的时候,有人见牛被拴在树上,便好心地将青草拿到了牛的身边。

如果你的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门,不要认为孩子是在投机取巧,因为这正是孩子应用发散性思维得到的答案。对孩子来说,发散性思维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所以孩子的答案越多,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就越强,而答案越少或想不出答案,那么锻炼其发散性思维迫在眉睫。

曾经有一位著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让各个年龄段的孩子表达对这个圆圈的看法。大学生觉得很简单、很幼稚,不想回答;高中生认为是零;初中生认为是英文字母“O”;唯有小学生和年纪更小的孩子回答得最有趣,他们回答是太阳、是月亮、是皮球、是烧饼、是老师发脾气时的眼睛……这个实验的结果告诉人们,年纪越小的孩子,思维越活跃,发散性思维就越强。因此,父母要趁着孩子年龄尚小之际,加以锻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如何锻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呢?

首先,引导孩子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父母要明白,发散性思维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求唯一的答案。所以,当孩子遇到一个困难或一个难题时,要鼓励孩子不要只用一种方式解决问题,让孩子再思考思考,看看还有哪种解决方法。当孩子在尝试思考其他方法时,既能摆脱惯有的思维模式,又能发散出新的思维。

其次,与孩子共同讨论问题。当孩子与父母一同讨论问题时,会让孩子理解父母的思维方式,也能让父母知道孩子的思维方式。通过共同讨论,不仅能帮助孩子打破自己原有的思维局限,还能开拓孩子的思维广度。同时,孩子与父母讨论的过程中,能帮助其完善思路。

最后,鼓励孩子多质疑,多问为什么。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来很强,他们对各种事物存在着疑问,而这些疑问恰好是激发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催化剂。所以,当孩子向父母提问为什么时,父母不能拒绝回答,或是回答不知道,应该耐心地告诉孩子,或是与孩子一同去寻找答案。

有位名人说过,每一个能从多角度看待并解决问题的高手必定是发散性思维的高手。而发散性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其所展现的创新思维也是超强的。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时,一定要多花心思,多费时间,要知道,锻炼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比教授孩子知识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