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的“破坏力”转化为创造力(1 / 1)

给孩子新买的电动汽车,被孩子拆得七零八落;生日时送给他的工艺品小木船,也被孩子拆解成一块块……

这几乎是绝大部分家长都会遇到的情况,孩子的“破坏力”真的让人头疼。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要怎么应对孩子的破坏行为呢?大声喝止,还是耐心地劝导,以便孩子之后不会随意地破坏玩具或是有价值的东西?

不!我们为什么不淡定一些,让孩子适当地保持着这种“破坏力”呢?事实上,孩子的这种破坏行为都是无意的行为,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好奇心越来越强烈,所以,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去认知和探索这个世界。他们对很多东西都非常好奇,喜欢研究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搞破坏”的过程中,孩子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也懂得了很多道理,享受了很多乐趣。所以,作为父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搞破坏”中思考、提高创造力,岂不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

林林是一个九岁的男孩,平时最喜欢调皮捣蛋,不知道摔坏了多少东西,弄坏了多少玩具。看看他的玩具箱吧!没有一个玩具是完整的,小汽车被拆掉了轮子,不倒翁“狗狗”被凿开了肚子,音乐盒也被弄得七零八落……凡是让他感到好奇的东西,都逃不了被拆卸的命运。

可偏偏林林的爸爸是一个生活严谨、做事刻板规矩的人。他实在不能忍受林林每天把好好的东西给弄坏,更不能忍受孩子整天不知疲倦地拆东西。尽管爸爸没少教训和打骂他,可不管爸爸怎么打骂,林林就是改不了这个毛病。于是,性格迥异的两父子每天都发生冲突。

爸爸非常喜欢在夜晚观看星空,感受宇宙的浩渺与神秘。一天,他购买了一个新的天文望远镜,当天晚上还带着林林观看了猎户座和天秤座。结果,第二天下班回来,爸爸就看到望远镜被林林大卸八块儿了,各种零件散落了一地。

爸爸立即暴跳如雷,把林林拎起来痛骂一顿,还准备动手打他一顿。

这时候,林林妈妈拦住了他,劝说道:“你这样对待儿子,实在是太过分了!”

爸爸火冒三丈地说:“是他过分还是我过分!你看看,我新买的望远镜被他弄成了什么样子!”

妈妈耐心地说:“孩子就是好奇心重,想要研究这东西是怎么回事。”

“这并不是第一次,你看看家里的东西哪一个没被他拆过,哪一个玩具是完好的?这一次就更加过分了,这望远镜是我花好几千元买的,昨天才用了一次,竟然就被他拆掉了。难道这还不能教训吗?如果不好好地教训他,恐怕哪一天他就拆房子了!”

可妈妈却没有做出让步,继续劝说道:“林林是喜欢搞破坏,但是你认为一个望远镜、一些小玩具比孩子更重要吗?每个小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他们搞破坏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如果你一味地制止、打骂,恐怕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扼杀了又一个‘爱迪生’。”

爸爸的怒气还是没有消除,气愤地说:“你不要给孩子找借口,他就是太顽皮了。”

这时,一旁的林林哭着说:“我不是故意要弄坏望远镜,我只是想看看,它为什么这么神奇……”

听了林林的话,妈妈继续说:“孩子搞破坏,这是有求知欲和想象力的表现。我们应该做一个明智的父母,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孩子思考和探索这个世界的机会,否则只能扼杀了孩子的创新和想象力。”

这番话给了林林爸爸很大的触动,他感慨道,虽然自己生活稳定舒适,可骨子里却始终缺少创新和想象力。一旦自己在这件事情上不理解孩子,那么孩子岂不是也会成为另一个自己?当天晚上,他就来到了林林的房间,对林林说:“林林,之前爸爸时常因为你‘搞破坏’而打骂你,现在爸爸向你道歉。我知道你好奇心强,想要研究这些东西,以后我不会再打击你的好奇心。但是你也应该记住,不能随意地乱拆东西,除非你能保证可以重新安装好。而且,如果你有问题也可以问我和妈妈,我们会和你一起解决。”

听了爸爸的话,林林笑着答应了。在之后的日子里,林林和爸爸不再水火不容,两个人还一起组装以前拆掉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爸爸才发现自己的孩子头脑非常聪明,手指也非常灵巧,竟然修好了大部分玩具。而林林也不再随意拆掉贵重的东西了,而是通过请教爸爸妈妈、查看书籍和网络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幸好林林的爸爸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否则一个充满创造潜力的孩子,就会因为他的打击和制止而停止了创造性的举动。所以,当孩子出现破坏性行为的时候,父母不要心疼那些玩具,动不动就把孩子狠狠地训斥一顿,而应把关注点放在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上。

只要我们能够尊重孩子的天性,积极正确地引导孩子,挖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就可以把孩子的“破坏力”转化为“创造力”,培养出一个富有想象力、动手能力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