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地拴住孩子,真的能保护孩子?(1 / 1)

很多父母总是有这样的想法:孩子慢慢地长大了,接触的人多了,懂得的事情多了,如果不把他们看紧点,就可能出现大问题。他们或许会做出错误的事情,或许会结交不好的朋友,甚至会慢慢地变坏。

有了这样的想法,这些父母便开始严加管教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牢牢地拴在自己身边。除非正常上课,否则一律不准外出;孩子交朋友,必须由自己来把关;孩子想要参加夏令营,必须由自己来陪同……

于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这些父母给孩子编织了一个大大的笼子,把孩子关在其中,并且无时无刻地盯着他。

刘希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眼看就要到青春期了。刘希的父母认为,青春期的孩子都是非常叛逆的,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如果不把孩子看紧点,就有可能出现大问题。

于是,刘希爸爸与孩子约法三章:第一,每天放学之后必须马上回家,不能在学校逗留,更不能到处乱跑;第二,有什么活动必须向父母报备,得到父母的允许之后才能行动;第三,周六周日,除了上培训班不能随便外出。

为了能够让孩子遵守规则,刘希爸爸还特意给孩子买了新手机,以便随时能够了解孩子的动向。刘希本来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再加上爸爸妈妈比较强势,所以他都是严格按照约法三章来做的。

刘希父母也觉得自己的行为保护了孩子,让孩子得到了健康、顺利地成长。可直到刘希快要小学毕业时,他们才知道自己过分的“保护”深深地伤害了孩子,并且使活泼开朗的孩子变得内向而又忧郁。

这一天,刘希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毕业生欢送会,可回家之后,他的脸上并没有兴奋和愉悦,反而充满了失望和忧郁。

妈妈好奇地问:“儿子,你不是参加欢送会了吗,怎么看起来不是特别高兴?”

这时,刘希突然情绪激动起来,冲着妈妈大声喊道:“都是你们!你们给我规定什么约法三章,每天让我早早回家,不允许我交朋友,周末也不允许我出门,结果我一个朋友都没有!我除了学习成绩好一些,简直就是一无是处!同学们都在相互写同学录、赠送礼物,还拍照留念,可是我呢,没有人要我写同学录或是赠送我礼物,也没有人和我拍照!我就好像是一个毫不相干的人!这一切都是你们造成的!”说完,他哭着回到自己的卧室。

经过向老师了解之后,妈妈才知道原来刘希这一年的变化非常大。开始他比较活泼,时常和同学打篮球、踢足球,可慢慢地,他对这些失去了兴趣——妈妈知道,孩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要求他的。

由于他经常不参加同学们的活动,因此和同学们变得疏远起来,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孤僻、懦弱。课余时间,别的同学三五成群地玩闹,而他却总是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听了老师的话,刘希的妈妈陷入了沉思之中,她不禁想:我们为了保护孩子,却让孩子变成这样,难道我们真的错了吗?

从表面上看,刘希父母的做法是在“保护”孩子,但事实上,这种严格的管制,让孩子失去了自由和自主,不能独立地翱翔。在现实中,像刘希父母这样紧紧拴着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认为,孩子长大了,很容易犯错误,很容易受到坏孩子的影响。于是,他们把所有心思都扑在孩子身上,恨不得把孩子时时绑在自己的身边。一些父母即便不能时刻盯着孩子,也会通过手机来监督和管束孩子。

然而,这种管束是真的“保护”孩子吗?对孩子来说,是真的好吗?结果又是怎样呢?

正如一个教育学家所说的:“父母对孩子约束越多,孩子越是循规蹈矩,越是胆怯。但另一方面,他又会表现出极端情绪。”被牢牢拴住的孩子,不是变得循规蹈矩、懦弱胆小,不敢和其他人接触,就是变得越来越叛逆,想要摆脱父母对自己的管教。

所以,父母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可以合理地限制孩子,避免孩子做出不合理的行为,避免孩子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但是,限制并不等于控制和管制。如果父母超过了正常的监护、监督,想要紧紧地控制孩子,并且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那么就会影响他的健康成长,不仅会令孩子丧失与人交往的能力,还可能造成性格缺陷。

好孩子不是“保护”出来的,更不是管制出来的。放手加上合理的引导,孩子才能变得更加独立,并且向着你期待的方向自由地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