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说:“比起说,沟通的基础更在于如何倾听。”
“让沟通成立的往往是倾听者。输出内容的人并不是沟通者,他只是在说罢了。如果没有倾听者的话,沟通是无法成立的。”
听对方讲话时,关注点是很重要的。
我们经常听说沟通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看着对方的眼睛倾听”。然而,如果对说话者本身过于关心,像窥探对方一样进行倾听的话,说话者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对说话者来说,可能会很难把话题再进行下去。
而且,关心员工本人也是件很难的事。特别当遇到不是很投缘的员工,即使想对他产生兴趣,也往往不愿行动。
而对于员工而言,面对硬要对自己产生兴趣的上司,也几乎不会抱有好感。反而会产生怀疑,对上司心生畏惧。
谁都不愿意被别人盯着观察,被当成实验的对象,或者动物园里玩耍的熊猫。如果沟通本身成了上司随意使唤员工的手段,或者说战术,那别说是加深信赖关系了,就是上司和员工原本的关系也很可能会崩坏。
[img alt="" src="images/160602986404.jpg" width="95%" /]
[img alt="" src="images/160603034728.jpg" width="95%" /]
那么,怎么办才好呢?
其实,如果对员工不感兴趣的话,可以不用勉强自己做出一副关心的模样。不要过于关注对方本身,取而代之的是,有意识地关心对方所说的世界观、对方的兴趣。
像上文举例的熊猫。我们观察的时候不应盯着熊猫自身,而要关注熊猫爱吃的竹子和喜欢的玩具。
上司找到员工的兴趣所在之后,就要认真完整地听员工的讲述。这样一来,员工会觉察到“对方确实在听我说话”,继而安心地敞开心扉,开始相信认真倾听他说话的人。
上司如果变得热衷于关心员工的兴趣爱好,那自然而然地就能在闲聊时聊得起劲,和员工产生业务之外的联系。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比起勉强孩子喜欢自己的兴趣,或者只盯着孩子自身看,一起去热爱孩子喜欢的东西能让交流更有效。
在之前举办过的进修会中,我也介绍了“有意识地关注”这个方法。有学员听了之后,马上在工作中实践,并且产生了相同的感想。
不去凝视员工,而去关心他的世界观、他的兴趣。了解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之后,我就试着实践了一下。然后我发现,原本认为很难对付的员工,其实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着。我也能够用寻常的方式去应对他了。
尤其在和“很难对付”的人沟通时,关心对方的兴趣更能发挥它的威力。
去接触“对某事感兴趣的小A”,而不是难对付的小A。这样一来能够更轻松地接受对方,也能够让压力得到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