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阳明的特殊意义(1 / 1)

很多人会将孔子、王阳明以及曾国藩并列,称他们为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半圣人,这充分表达了一般人对这三人的尊崇。或许将孔子视为圣人是没有太大争议的,而王阳明和曾国藩,事实上也是能和孔子相提并论的人物。在余姚王阳明故居瑞云楼前,有一副评价王阳明的对联。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以对联的形式来评价一个人,大概也是中国传统中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而曾国藩在死后同样有一副评价他的对联。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两副对联中都出现了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左传》之中。所谓不朽,是相对于肉体必然经历的死亡来说的,古人认为立德、立功、立言是三样可以超越时间限制而永恒存在的东西,而这些都是很难达成的,由此,我们也可以视三不朽为圣人的标准。若以此作为评价的标准,在孔子、王阳明和 曾国藩之间,大概只有王阳明最符合标准,这就非常难得了。

如果再仔细思考一下三者所处的时代,我们就更能明白王阳明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国藩生活在封建王朝行将结束的晚清,而王阳明则生活在明朝中叶。春秋时代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作为一个圣人,在历史开创的时期为万世建立法度,这件事情理论上是相对容易实现的。晚清为乱世,乱世出英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孔子还是曾国藩,他们作为圣人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多少有一些时势造英雄的味道。

王阳明生活的明朝中叶,是中国传统社会制度发展最为完善的时代,制度的完善意味着提供给每个个体的空间事实上很小,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按部就班的。所以,前文曾说王阳明十二岁去上学,老师回答他人生第一等事就是读书登科中状元,从现实上来说并没有错误,因为这就是明朝中叶基本制度设定之下的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在这样的时代,要突破时代对自我的限制,成为一个圣人,是几乎不可能的!王阳明之所以可以打破习惯性、制度性的限制,乃是源于他对心所具有的重要能力的认识。前面我们在谈论孟子的时候提到过,心是有极其强大的能力的,而王阳明毫无疑问是深刻体会到了心的这种能力。

有一句俗语,叫作“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我一直觉得,对理解心学所具有重要意义来说,这句话是极为直观和贴切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突破自我限制的需求,不过很多时候,因为面对“习惯”毫无办法,我们并未如此选择,而这个时候,王阳明的经历无疑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由此也可以看到,王阳明及其心学所具有的特殊的意义。虽然其产生乃是五百年之前的事情,但他在这近五百年中所产生的影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东亚,都是不可小觑的。而就现实来说,他的思想依旧是我们今天可以汲取的一种精神价值。而这恰恰是心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因为它重视的是人内在精神世界和外在精神气象。王阳明曾说,“尝以为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患难行乎患难,故无入而不自得”(《与王纯甫书》)。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我们应当力求在任何境况下都能够坦然面对生活,这样才能“无入而不自得”,始终保持一种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这样的状态,何时都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