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覆亡,阳明心学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在清初的反思潮流中,朱子学重新占据了主流的地位。在哲学思想的创造力上,清代初期和末期是两个亮点,中间大体上是乏善可陈的,人们基本上就是在努力维系朱子学的地位。清初有一种非常务实的学风,这可能跟明亡带来的教训有关系。无论是我们所熟知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家,还是颜元、李塨等人代表的实学派,都希望以一种踏实的精神为中国社会带来改变。虽然结果未必是乐观的,但这样的思想亦是难能可贵的,它也是中国哲学自我精神的一种彰显。清代中期以后,中国哲学精神进入了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因为现实政治原因的触动而导致的以训诂考据为重心的朴学的兴起,对于历史文献的梳理来说毫无疑问是有突出贡献的,但是对于哲学思想的阐释和构建来说,朴学的兴起则是一种思想停滞不前的表现。而随着时局的巨变,晚清思想界呈现出开创和包容的特点,无论是龚自珍、魏源还是后来的康有为、梁启超,实际上都引领了新的思潮。
但是,中国哲学的精神,正在被逐渐掩盖。清朝覆亡、民国的形成,在这一阶段中,诸种思想资源进入中国,中国思想界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但是,传统中国哲学却面临极大的冲击,如何重新建构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成了一个极其迫切的问题。是走坚持传统的保守主义路线,还是选择拥抱西方的路径,抑或在中西之间做一个调和与折中?这无疑是那个时代所带来的问题,而无论哪种路径,都有人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直到今天,这种探索的脚步,也还在前进着。
中国哲学的传统自先秦以来,一路波澜壮阔,这是自我精神在这个古老的文明传统中所呈现出来的浓重的一笔。虽然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并未将中国妥善地纳入哲学的领地,但是中国哲学以自身的精神价值彰显着它的独特的意义。如前文所言,其实并无所谓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别,只有“好”的哲学或者“坏”的哲学之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哲学传统毫无疑问是好的哲学,因为它和人的精神生命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中国哲学的未来,我认为其生命力依旧在于关注现实,只有立足于现实,整合诸种思想资源,才能够真正地实现中国哲学精神的有效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