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尤其是经过朱子的完善之后,自南宋以来发展蔚为壮观,及至元代被立为官学,对于整个中国传统影响深远。
朱子用理和气的关系来解释世界的构成,我们后来称其为“理本论”。这是对二程思想的继承,二程对自己的理论非常有自信,认为“‘天理’二字是自家体贴出来的”。朱子认可二程的理论,并且在二程理论的基础上完善了理气关系的讨论,从而确立起他的理本论。显然,在朱熹看来理是外在的,是天理,所以“理也者,形而上者道也”。在这个理气结构中,理是根本的,理落实于人为性,是人的根据,人之形体禀之于气。由此,当然朱子也必须讲心性问题。对于心的理解不是从本体意义上出发的,他强调的是心的知觉和主宰的作用,正是在心的作用下,才有人心和道心的区分。人心是从形气而言的,道心则是从天理而言的,二者都是可以在一心之上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天理和人欲,事实上就是因为人心的不同事实呈现的结果,因此,“存天理、灭人欲”的工夫实际上就是针对心展开的,在这里,“心”是朱子理学工夫所指向的对象。作为工夫而言,其所要达到的结果很自然要合乎天理。所以,朱子强调以心合于天理,人心听命于道心,这样心与理就成了两个不同的东西,而且心是第二义的。
总之,理和气、心和性在理论上表现出来的二元结构范式,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也和儒家传统的圆融结构不太一致。因此,与朱子同时的陆九渊非常直接地批评了这种解释框式。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故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孟子曰:“夫道一而已矣。”(陆九渊《与曾宅之》)
虽然朱子一直强调一个心,但是在朱子这里,心是属于气和理的,实际上存在着将人心和道心二分的倾向,这是陆九渊不满的。按照陆九渊的看法,心与理必然为一,而不是二,而且这种一不是像朱子所理解的用“心”去“合乎理”而达到的一,而是从在后天工夫论意义上来说,本来就是一。
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与李宰》)
所以,在陆九渊看来,心应该是孟子所讲的四端之心,也就是道德本心,这一点后来也是为王阳明所继承的。所以,心同理同,心即是理。这是陆九渊的作品唯一一次提到“心即理”,但他对于这个问题是极其有自觉的。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至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此理,亦莫不同也。(《陆九渊年谱》)
据说这是陆九渊十三岁时讲的话。心同理同,心和理是什么关系,朱子以为是通过努力心理合一,但是那个心已经不是本体意义上的心了。按照心性论中心必须是本体的心,朱子之学和陆九渊之学有很大的差别,是本体设定的差别,一为理,一为心,所以陆九渊强调简约,朱子强调格物穷理,需要不断的工夫,要讲学。
由此,心即理,心同理同,在陆九渊这里,心是作为本体的存在,它和理的关系是先天一致的。因此,心成为本心,成为孟子意义上的道德本心。在这个意义上,陆九渊之学与朱熹之学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气象,二者之间的争辩也是在所难免的。朱陆思想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本体论、工夫论两个层面。就本体的层面来说,如前所言,朱熹以理为本体,心不是本体,具有知觉义和主宰义;陆九渊则以心与理为一,心为宇宙本体。由此,延伸到工夫论的层面,朱熹认为理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心具众理而应万物,故主张即事穷理,通过“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的积累,最终豁然贯通,掌握天理,以心合于理,作为其工夫论的最终归宿;而陆九渊则认为既然心含万物,故主张先立乎大,内求于心。所以,朱熹非常注重讲学读书,泛观博览;而陆九渊则认为理在吾心,故主张发明本心,反对一味讲学读书,认为讲学是向外驰骛。
当然,陆九渊并不认为讲学本身是不好的,而是觉得如果没有确立本心,没有一个根本的主宰的话,讲学无非是向外的过程,实际上是为物欲所牵,并不是合乎理的方式。陆九渊一直讲先立乎其大,其小不可夺。“大”就是心,就要先确立本心。他认为朱子的思想是支离破碎的,无法返回内心。因此针对朱熹理学的讲学读书、泛观博览,陆九渊提出了自己心学的简易工夫。而在朱熹看来,陆九渊的这种做法,则是流入了禅宗一系,不属于儒学应该有的方式。
朱陆之间的争论,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为了调停两者之间的争议,当时与朱熹、张栻并称为“东南三贤”的吕祖谦[2]出面召集朱陆双方,会于江西的鹅湖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1175年6月,朱子和吕祖谦一起刚编完《近思录》(这是理学的教科书),来到鹅湖,当时主要参加者为朱熹、吕祖谦以及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在会面之前,陆九渊和陆九龄兄弟之间先达成了一致,认同陆九渊的看法,然后一致针对朱熹。朱熹在这次辩论中明显居于下风。当然,鹅湖之会也并没有如吕祖谦预期的那样起到调和二人矛盾的作用。
[1] 儒道二家之学。
[2] 吕祖谦和朱熹是好友,也是陆九渊当年考进士时的主考,所以和双方都比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