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肇端于中晚唐,成型于宋代,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儒家哲学形态,也是儒家哲学最为精致的思辨形式。当然,这是广义的理学含义,狭义的理学指的是程朱理学。说到理学这个概念的时候,还有几个相关联的词我们需要注意,如“新儒学”“道学”“性理学”“宋学”。
新儒学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只要是先秦以后的儒学都可以称为新儒学,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新儒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不同时代的儒家用儒学来解决当时问题的一种策略,比如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新儒学以及现代新儒学等。这也表明儒家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儒家思想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现。另外,在海外学者的用语中,New-Confucianism泛指新儒家,而Neo-Confucianism则特指宋明新儒家。
道学,这个名称在北宋就出现了,源于韩愈在《原道》中对于儒家道统的构建。在韩愈看来,儒家思想有一个流传的系统,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再到孔子,孔子传给孟子,孟子之后道统无传。北宋时,道学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指的是对儒家三代之道的认可和推崇,是在儒学复兴过程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立场。而南宋时,道学的概念不断狭窄化,后来专指从二程到朱子的思想系统。这种状态的出现,跟“道统”这个词的排他性有关系的,即道统中的人物与非道统中的人物,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是一个理论系统的建构和强化的结果。不过在“庆元党禁”(1195—1202)之后,因为朱子及其学派被指为伪学,遭到政治的压制,许多人被放逐,所以“道学”之名不便多用,一般乃改称为“理学”。另外,《宋史》专门列《道学传》,可见“道学”一词,在宋代有着极为普遍的影响。“理学”的定名是在南宋末年。1237年,蒙古开始采用中原的考试制度,为了跟蒙古进行文化上的竞争,南宋理宗皇帝亲自写了一篇《道统十三赞》,继承了韩愈关于孟子之后道统无传的说法,认为从北宋五子开始才真正恢复儒家的道统,而到了南宋,道统才发扬光大。这就从实际上认可了程朱的官学地位。但“道学”一词,因为党禁不便再用,所以“理学”成为“道学”的替代说法。由此,理学正式成为南宋主流学术思想的代称。
性理学,也就是狭义的理学,指的是程朱的理学系统,由“性即理”而来。当然,此概念亦可泛指宋代的理学,比如明代胡广等人编撰《性理大全》,此书为宋代理学著作与理学家言论的汇编,所采宋儒之说共一百二十家。另外,理学传入韩国,亦以“性理学”为名。
宋学,这个称呼是清代出现的。在明末清初的反理学思潮中,出于对所谓的空谈性命的宋代义理之学的反思,发展出了以章句训诂为基础的汉学(汉唐经学),由此,汉学和宋学开始作为一组对立概念出现。简而言之,汉学是章句训诂之学,宋学是义理诠释之学。由此,汉宋之争,也是清代学术的一个重要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