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孔子还是老子(1 / 1)

魏晋名士以《老子》《庄子》以及《周易》作为自身的思想资源,他们虽然不一定秉持道家哲学的立场,但是对于道家的推崇是非常普遍的。翻开魏晋时期的史书,“好老庄”“性好老、庄”“雅好老、庄”等描述,在关于人物的记载中可谓比比皆是。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更是直言“老子、庄周,吾之师也”,自己则“非汤武而薄周孔”,这对魏晋人而言是一种具有典范性的言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老庄的推崇,也是名士风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内涵。

由此,魏晋之所以为魏晋,名士之所以为名士,道家的内涵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魏晋名士看来,究竟是孔子厉害一些还是老子更厉害一些呢?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问题,如果用常识来判断,我们大概会觉得老子更具优势,但是事实却未必如此。

时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何劭《王弼传》)

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说的是王弼从小喜欢《老子》,在年少时,有一次去拜访名士裴徽,因为王弼主张本无,裴徽就问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既然无是万物之本,为什么孔子不说无,而老子却一直在说无呢?这里潜藏的意思是:从以无为本的立场出发,究竟是老子比较厉害还是孔子比较厉害?在今天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是多元的,可是放在当时的语境下就比较尴尬。因为自汉代以来,孔子就是圣人,现在如果强调以无为本,不就冲击了孔子的地位了吗?如果坚持孔子是圣人,其地位自然是不可否认的,那么本无的立场又该如何贯彻呢?王弼所采取的策略是在孔老优劣的比较上凸显孔子的地位。所以,王弼说孔子是圣人,他知道无是不可言说的,于是他就不说无;而相反,老子虽然一直讲无,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其实是“有者”,一直说无是他的不足之处,他的境界离孔子还有一段距离。

这样的处理反映出来的实际上是如何调和儒、道的问题,这也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王弼的解决方案实际上是非常有智慧的,即在认可并坚持儒家(孔子)地位的前提下,将道家哲学引入。我们后来所说的儒道融合或者儒道互补,实际上都是这样的策略,也正是基于此,将魏晋玄学称为新道家是不太妥当的。

魏晋时期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词——“将无同”,说的其实也是这样的问题。

阮宣子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卫玠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遂相与为友。(《世说新语·文学》)

“将无同”,就是差不多一样的意思。这里说的是名士阮瞻的故事:太尉王衍问阮瞻老庄与儒家有什么异同,阮瞻的回应是“将无同”。对于这一回应,王衍非常满意,因此就把他调过来做自己的下属。这就是“三语掾”的典故,即因为三个字的回答而获得官职。后面卫玠(魏晋一流名士,以美貌著称,有“看杀卫玠”之典)和阮瞻之间的对话,实际上反映的是魏晋名士追求言语简约的一种风格,也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