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正始时期通常指齐王曹芳统治的时代(240—249),人物的存在是一个过程,我们所说的正始名士实际上就是主要活跃在曹魏正始时期的那一批人物,比如何晏和王弼,他们毫无疑问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单从这两个名字来看,这个时期跟我们通常所谈论的魏晋玄学、魏晋人物有着极为密切关系。不管你想以何种方式来言说魏晋,何晏和王弼都是无法回避的。何晏在魏晋人的行为(魏晋风度)上具有典范性的意义,而王弼大体上就是玄学的代名词。由此,可以说这一阶段对于魏晋时期风格的确立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所以,要考察正始名士,必须从魏明帝曹叡时期开始。曹叡是曹魏第二代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共13年之久,比他父亲曹丕还要多6年。曹叡在位期间对名士群体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事情,就是禁浮华。细考“浮华”一词,它在汉晋之间出现的频率还是非常高的,内涵也颇为复杂,有生活上的含义(指奢华)、有学术上的含义(与经学务实不同的学问方式)、有政治上的含义(指朋党)。我认为,在魏晋时期的“浮华”的政治含义相对来说较少,它主要指的是名士之间相互题表的清谈行为。当然,魏明帝对“浮华”的禁止,是出于政治层面的考虑,此事在《三国志》中有明确的论述。
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者,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近魏讽则伏诛建安之末,曹伟则斩戮黄初之始。伏惟前后圣诏,深疾浮伪,欲以破散邪党,常用切齿;而执法之吏皆畏其权势,莫能纠擿,毁坏风俗,侵欲滋甚。窃见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至乃相谓‘今世何忧不度邪,但求人道不勤,罗之不博耳;又何患其不知己矣,但当吞之以药而柔调耳’。又闻或有使奴客名作在职家人,冒之出入,往来禁奥,交通书疏,有所探问。凡此诸事,皆法之所不取,刑之所不赦,虽讽、伟之罪,无以加也。”帝于是发切诏,斥免诸葛诞、邓飏等。(《三国志·魏书·董昭传》)
这一事件发生在太和六年(232),所以又称“太和浮华案”。董昭的叙述主要针对“合党连群,互相褒叹”的行为,从政治的角度来阐述朋党之患,而这一建议也得到了曹叡的大力支持。
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此一事件究竟涉及了哪些人?《三国志》中,《董昭传》里提到了诸葛诞、邓飏等,而在《诸葛诞传》中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诞)累迁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言事者以诞、飏等修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明帝恶之,免诞官。(《三国志·魏书·诸葛诞传》)
这段跟前文相比多了夏侯玄,而裴松之在注引中对此做了更为详细的描述。
是时,当世俊士散骑常侍夏侯玄、尚书诸葛诞、邓飏之徒,共相题表,以玄、畴四人为四聪,诞、备八人为八达,中书监刘放子熙、孙资子密、吏部尚书卫臻子烈三人,咸不及比,以父居势位,容之为三豫,凡十五人。帝以构长浮华,皆免官废锢。(《三国志》注引《魏晋世语》)
虽然上述提到了“四聪”“八达”“三豫”合计十五人,但是要一一对应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目前基本可以确认的名单为何晏、丁谧、邓飏、毕轨、李胜、夏侯玄、诸葛诞、司马师、刘熙、孙密、卫烈十一人。而这些人物对于这一阶段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何晏本为何进的孙子,在东汉末的混乱中,曹操抢了何进的儿媳妇,于是乎何晏也就来到了曹家,成为曹操的“假子”。可能因为他特别聪明,所以曹操也特别喜欢何晏,以至于何晏在当时所享受的待遇甚至要高于曹丕,这对于何晏来说未必是好事。何晏对于这个时代的标志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引领新思潮。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衍甚重之。(《晋书·王衍传》)
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魏晋玄学是以何晏和王弼的贵无论为开端的。虽然理论上王弼的贡献高于何晏,但是何晏的社会影响力更大,因此对整个魏晋时期思想潮流的形成来说,何晏具有根本性的影响。后来的名士们,比如这里提到的王衍,对于这种思潮的响应也非常积极。
其次,何晏在行为方式上对魏晋时期有典范性的影响,从而形成魏晋风度。比如魏晋名士的服药(五石散)的风气即是源于何晏的。“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世说新语·言语》)五石散据《抱朴子》记载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五种矿物材料炼制而成,因服此方后身体发热,喜好凉物,又称“寒食散”,本为治病之用,由于何晏称服用之后“神明开朗”,故而服药成为魏晋时期的时髦之举。除了服药,何晏还深刻地影响了魏晋人的审美。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容止》)
何晏毫无疑问是美男子,面容极白,白到什么程度呢?魏明帝就怀疑他不是天生的白,而是擦粉擦出来的。魏明帝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做了一件看上去有些无厘头的事情——在大夏天正热的时候,给何晏吃热乎乎的汤面。这个意思很明显,要是傅粉的话,他就会露馅。然而何晏吃到大汗淋漓,用自己的大红衣服擦汗,脸色却更白了。可见他是天生丽质,不靠后天傅粉。后来也因此有了“傅粉何郎”的典故,指的就是何晏。魏晋人以白为美的风尚,就源于何晏,并且在这股强大的潮流之下,产生了一大批光芒四溢的美男子,比如卫玠、潘安。
回到浮华案本身来说,撇开政治上的各种因素,实际上它也体现了当时士风的变化。不同于建安时期的建功立业,对于这一时期的名士来说,可能奢华的生活以及清谈,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