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作为时代风向标的曹操(1 / 1)

儒学在汉代获得独尊的地位,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事件。首先,就积极的意义来说,它很好地实现了儒学与政治的结合,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帝制时代的主导思想形式,儒家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力由此得以彰显。就消极的意义来说,这种结合限制了儒学思想的活力,尤其是汉代经学,其对思想界的禁锢也是显而易见的。

总体上来说,由于儒学被确立为官学是直接和利益相关的,所以在经学制度下,容易产生两种后果。一则基于经学的贵族诞生。汉代的经学非常讲究师法(一般是源于立于官学的经学大师)和家法(同一师法下有不同流派),极其讲究传承。在这种背景之下,经学世家便产生了,魏晋时期的名士家族大体上都是由经学世家演化而来的,这可以视为魏晋社会门阀政治的源头。二则在学问的形式上,汉代的经学是章句训诂(侧重对经典中文字的考证、释义)之学。对师法、家法的坚守,会导致学术的烦琐和僵化。比如当时有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曰若稽古”是《尚书·尧典》的首句,也就是考察古代的道理的意思,然而在当时的背景下,“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余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桓谭《新论》)。可见当时思想的僵化程度。

物极必反,可以说是最为普遍的规律。两汉的这种学问,在其开始之际未必是没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这种烦琐的倾向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的形式。因此,从思想内在的逻辑来说,由繁而简,也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果。这种转折就是从东汉末开始发生的,至魏晋时代,最终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意义和价值的思想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