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的独特舞台成就了一群独特的人——纵横家。无论我们的评价如何,都无法抹去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浓重一笔。战国的历史上如果没有纵横家,就会显得非常单调和无奈。战国是属于纵横家的,他们以自己的才智成就了自我,当然,也成就了诸侯们。
张其昀先生在《中华五千年史·战国史·合纵连横的纵横家》中,对纵横家做出以下的评价。
战国七雄,分裂诸夏,势均力敌,天下未有所归。其形势犬牙相错,尤宜辨析运用。而游士说客,挟纵横之术,风飘电激,为六国谋秦,则出于纵,为秦谋六国,则出于横。一纵一横,乃当日必然之趋势。当此之时,秦国最强,诸侯方弱,纵人合之,横人散之。纵横之辩,原如冰炭之不相容,以彼此处境不同,因而其设想亦异,然同术而异用,而集其大成者苏、张也。自秦商鞅见复戮以后,范雎主政之前,约七八十年间,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纵横短长之说,左右世主之侧;得士皆强,失士皆亡;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这样的界说是比较公允的,因为他客观地呈现了纵横家们在当时情境下所采取的方式,肯定了合纵连横方式的现实合理性。如果我们客观角度来考察纵横家,就会对他们有全新的了解,也可以梳理和澄清相关的误解。
首先,纵横家“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行为方式,是世人对纵横家批评最多的地方。其实,这样的批判完全是出于后来人想当然的预设:因为这些纵横家游说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诸侯之间,便认为他们没有自我的操守。问题在于当时的诸侯大多是姬姓之后,诸侯国是周天子所封之国,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朝秦暮楚”的操守问题。而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往往从现代的目光和价值出发,忘记了当时的具体情境。
其次,关于纵横家的学术归属。对于纵横家是否能被称为“家”的最大的质疑在于他们没有自身稳定的思想观念。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其实在纵横家中是有一些基本共性的。他们的基本倾向是现实功利主义,其思想的主导观念是兵家的权谋之术,其方法的根据是名家的论辩。
再次,关于纵横家的价值追求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从纵横家的现实行为来说,他们关注的是自我的、现实的利益,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成功。这种自我实现与现实的利益密切相关,意味着名利和富贵的达成。
最后,纵横家的积极意义在哪里?目前的研究中,关于纵横家的负面的评价太多,导致纵横家似乎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其实纵横家的行为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多方位的。战国纵横家这个群体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这些人都出身于社会下层,没有显赫的身世。而在战国社会中,他们却得以身至卿相,抛开个人能力和努力不谈,也表明了当时社会给予个人的发展空间是相当大的,个人有实现自我的自由和可能。同时,战国纵横家的个人成功,对于传统社会的制度规范也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它像一个信号,宣示着旧的制度、规范系统的没落。所以,我们同样不能够忽视他们对于历史具体进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