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刚强、强大,超越别人,大概是人类的基本特性,古今中外皆如此。当然,也有人说,正是这种对于强大的追求,促使人类的进步,这好像也是不可否认的。在今天的社会中,这样的氛围同样存在,“别人家的孩子”的隐喻,可以让我们非常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点。这表明变得强大才是没有变化过的永恒主题。在这样背景之下,弱肉强食似乎成了无法回避的事实,它使得我们越来越焦虑,生活中的种种不安越来越多。
这样的状态、这样的追求,是对的吗?这个问题似乎不好回答,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是错误的。世界上的事情并不能都用对与错简单判断,正如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如果按照前文所说,我们以是否适合作为对个体选择的判断依据,那就更不能以抽象的对或者错来评判这一选择了。其实,这里还涉及一个比对或者错更为基础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强的,或者说,什么是真正的强。在《中庸》中,孔子曾经回应过子路。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中庸》第十章)
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路毫无疑问是一个有着鲜明特点的人,他大概也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之一。子路的性格特点就是非常勇猛刚强。有一天,子路就问孔子,什么是强?对于这个问题,孔子作了非常细致的区分。他问子路说,这个强是指南方的强,还是北方的强?抑或是你子路认为的强呢?这说明不同的人对于强的理解是不太一样的。在孔子看来,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自己蛮横无理也不报复,这就是所谓的南方的强,很多品德高尚的人都具有这种强的品质。而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就是北方所谓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大都具有这种强的品质。毫无疑问,孔子推崇的是南方的强,即以道德品性为基础的强,这才是真正的强。当然,这里的“强”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指的还是强大,不过孔子强调要以德性作为强大的基础,而非武力。
那么,老子会怎么看待强呢?《老子》中,也非常鲜明地表达了老子的立场。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第七十六章)
老子的这个观察,不可谓不惊人啊!我们根据常识都认为强大是好的,柔弱反倒是不好的,所以前面说弱肉强食成了基本法则。可是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全身是柔弱的,而死了以后才是僵硬的,草木也是一样,这意味着柔弱是属于活的、有生命的特质,而刚强是属于死的、没有生命的特征!也就是说,当世俗不断地以正面的强大、刚强的特质为强的时候,老子冷静地发现,其实这样的做法恰恰是在自取灭亡,而柔弱者才是真正的强大。老子从生活的观察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经典的例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第七十八章)
老子说,天底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可是,能打败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的也恰恰是这柔弱的水。所谓“水滴石穿”,就很直白地表明了老子的立场。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水滴石穿”的事实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简单直接的道理。可是为什么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反倒要去追求强大而忘记柔弱呢?这恰好就是人的通病,人总是对流于表面的强大有非常强烈的追求,可能因为这本身就是欲望的直接表现吧,所以这种强大的表象会影响他们对于真实状况的判断,甚至会让他们为之付出沉痛的代价。而老子强调的是“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或者说以柔弱来成就刚强。事实上,老子并不否定强大的重要性,也不认为人追求强大是不对的;而是认为,人只看到表面上的强大,并且立即把这作为目标去追求是不对的!这种目的性极强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失败,生活中的鲜活经验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实际上建立在对“反者道之动”的深刻领会的基础之上,这是一种极其强大的内心境界,而非盲目的、简单的行为模式。至少在老子看来,柔弱胜刚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其实无论是前面孔子对于强的说明,还是这里老子对于柔弱的强调,都告诉我们,强不是一种外在的属性,而是一种内在的品质,或者更为直接地说,内在的强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大。比如我们今天依旧在强调的“强大的内心”一词,在现实中能够走得更远的,恰恰是这种基于意志品质的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