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是谁(1 / 1)

老子应该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非常神奇的符号,这种神奇不仅来自传说中他离奇的身世,也包括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中的超然的思想形态。在很多时候,我们甚至很难接近老子这个人或者他的观念,因此,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其为“朦胧的老子”。这种略带诗意的概括,恰恰从侧面反映出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形象。

说老子是朦胧的,首先是因为我们对老子其人很难有确切的定位,通常认为老子就是老聃。老聃,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做过东周守藏史,是掌管国家图书馆的官吏。这种说法也在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被确认过,但是同样在该传记中,司马迁又提出了早已存在的另外两种说法:一者主张老子是楚人老莱子,一者认为他可能是周太史儋。然而,究竟谁是确定意义上的老子,自先秦以来莫知其然。只是在通常的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可能性较大的说法,即老子就是李耳。即便如此,附加在老子身上的种种神奇的传说,比如老子得名的由来、为什么叫李耳等,使得老子身上的神秘色彩越发浓郁,更不要说后来道教对老子的种种神化了。

据说老子见闻广博、知识丰富,孔子亦曾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而老子对孔子的行为似多有微词(在《礼记·曾子问》中曾记载孔子四次向老子问礼,《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记载了孔子问礼的情形),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这件事的记载颇为生动有趣。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出老子对孔子的行为不甚赞许,而孔子对老子推崇备至,留下了“老子犹龙”的评价。“犹龙”,即无从评价、判断,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朦胧的意思。也就是说,老子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有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而孔子见老子的这个故事,我觉得非常有趣。首先,孔子确实曾向老子请教过,这就说明老子在当时绝对是学识渊博的代表,这个故事在魏晋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同样有趣的延伸。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踌躇。(《世说新语·言语》)

这是《世说新语》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孔文举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岁让梨的孔融,李元礼是汉末名士李膺。孔融十岁那年,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担任司隶校尉,名气很大,能到他家去拜访的人,都是社会名流、贤达或他的亲戚。孔融到了他家门口,对门卫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门卫就去通报了,孔融被请进了李府大门。李膺不认得这个小孩,就问他:“你是我的什么亲戚呢?”孔融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过去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关系。”李膺和宾客们都对这个孩子的回答感到特别惊奇。这时候,有一个叫陈韪的太中大夫姗姗来迟,别人把孔融说的话转述给他听后,陈韪略带一些不屑地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能够出众啊!”孔融听后马上就说:“那,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非常尴尬。

老子对于孔子的态度是批评和否定的,也就是说,如果老子和孔子所学类似,老子大概更擅长用一种批判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他看到了这些文明要素中存在的弊端,而他也从孔子的身上看到了这些缺陷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批判和否定对于孔子形象的完善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后来所看到的孔子温文尔雅而又包容的形象,大概跟孔子见过老子有一定关系吧!

最后,孔子对老子是充满敬意的,这不仅是对年长者的基本礼貌,更是孔子对老子所具有的知识和所展示出来的智慧的尊重。“老子犹龙”的说法,直接地把他对老子的这种敬意表达了出来!

老子是极其朦胧的,孔子对他“犹龙”的评价非常中肯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于“老子出关”的描述,同样表现了一种朦胧的特点。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莫知其所终”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为老子朦胧的身世画上了一个句号,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省略号。于是,老子成了中国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符号之一。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每一个人心目中老子的形象可能各有不同。当然,我们可以相信历史上确实有过一个原本的老子形象,但是后来种种关于老子的神话传说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怀疑老子是否真的存在过。其实,这种现象恰恰告诉我们,老子在我们的传统中有着独特的、重要的意义,他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内化成个体精神生命中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是从内在出发来认识老子的,老子也就成了我们心目中的老子,而非历史上真实的老子。这个时候,历史上那个真实的老子,也就变得并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