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生活于战国晚期,那个时代相比孔夫子的时代,不仅政治社会的结构与春秋时期有较大的差异,学术思想也获得了更为深入的发展,各种思想自由碰撞和交融的态势已然呈现,其中思想的功利性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提到的是与荀子生活氛围有着密切关系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官方创办的一个学术文化中心兼政治咨询中心,设置在战国时期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地区[1]。过去,部分学者对稷下学宫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即将其称为“稷下学派”。实际上,稷下学宫并不是哪个学派所专有的,而是聚集了当时诸多学派学者的一个议学、议政的活动中心。稷下学宫创建于田齐桓公(前374—前357年在位)时期,据说兴盛于齐威王(前356—前320年在位)时期。齐宣王(前319—前301 年在位)时期,稷下学宫达到鼎盛阶段。齐愍王(前300—前285 年在位)后期,稷下学宫因战乱而衰落。稷下学宫在兴盛时期,几乎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各个学派,其中主要有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当时著名的学者,如孟子、淳于髡、邹衍、田骈、慎到、尹文、荀子等,他们的思想活动或多或少都与稷下学宫有关系。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这些学者互相争辩、诘难、学习,成为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们对稷下学宫的学者们优礼有加,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给予他们相应的爵位和俸禄,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具有学术和政治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方的政治顾问团体。
其实,就算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稷下学宫,它的创立也是了不起的重大事件。有人说它相当于公立大学和国家智库,它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齐国,说明齐国在战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和政治远见。如果纯粹从哲学史、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待稷下学宫,我们甚至可以说,这表明在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具有绝对的自觉精神,所谓的百家争鸣,在稷下学宫达至顶峰。曾有学者将稷下学宫与同一时期古希腊柏拉图建立的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建立的吕克昂学园、芝诺建立的廊下学园相提并论,它们的创立毫无疑问都是中西哲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是,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无论是柏拉图的阿卡德米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学园还是芝诺的廊下学园,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无法与稷下学宫相比拟的。原因何在?显而易见的是,稷下学宫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公办的机构,而希腊的这些学园毫无例外都是私立的。所以,无论是规模来还是实际的影响力,它们都不能同日而语。当然,需要再强调的是,在战国时代就出现稷下学宫,充分说明了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度以及活力。
荀子曾先后三次担任该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在思想家云集、人才辈出的稷下学宫,能够游学其中,就是一种极大的收获了。从后来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描述中,我们发现战国时期思想是极度融合的,这也充分说明战国时期思想家们之间的交流是极为频繁、热闹的。在不断的交流中取长补短,也是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路径。而稷下学宫恰好为思想的交流提供了基础和前提。可以说,荀子在战国晚期的成长,也直接得益于稷下学宫,我们从荀子的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这种思想融合的实质及其所具有的力量。
当然,关于荀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游学于齐”的,目前还是有争议的,主要的观点有两种,即“年五十”说和“年十五”说。前者源于司马迁的《史记》,所谓“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脩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后者源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所谓“齐威、宣之时,孙卿有秀才,年十五,始来游学。至襄王时,孙卿最为老师”(《风俗通义·穷通》)。学术上的争议,大体上就是围绕“年五十”和“年十五”这两种说法展开的。我个人觉得,按照常理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而且“游学”也并非开始学习的意思。很多人坚持“年十五”说,背后潜藏的一个逻辑是,如果“年五十”才开始学,那就很晚了。事实上,这里的“游学”,类似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思,荀子在“年五十”的时候到稷下学宫来游学,这是对他早年所学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当然,撇开这个争议,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结论。首先,荀子在齐国待过比较长的时间,其思想深受稷下学宫学术风格的影响,也是稷下学宫杰出的学术代表;其次,荀子在当时思想界具有极强大的影响力,无论是“三为祭酒”还是“最为老师”,都是荀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得到的基本认可,或者说是他在大众眼中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