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不同立场决定不同选择(1 / 1)

我们通常都说,心有多大,世界就会有多大。因为这个说法太通俗了,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最深刻的道理,往往隐藏在最平实的语言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最近我一直觉得俗语才是真正大道理的原因所在。稍稍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一样的世界在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眼中,肯定会有不一样的表达,而这种不一样取决于什么?当然是心。在中国的传统中,第一次向人揭示出心的这种重要意义的人是孟子。在我们的心灵受到各种各样限制的今天,唯有读《孟子》,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天地之间真的是有浩然正气的,感受到人之为人的那份自豪和尊严。

其实,人是极容易在现实的欲望生活中沉沦的,毕竟道德口号式的理想无法真正抵御生活世界中的种种**。所以我们才说,理想是崇高的,现实是骨感的。有的时候确实如此,退一万步想,我们或许可以抛弃理想,但是,骨感的现实却是难以摆脱的,人必须生活在这种现实之中。人性在欲望面前是极其脆弱的,而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对于欲望的追求几乎完全掩盖了道德的理想,礼崩乐坏的境地可以说是到了极点,诸侯之间的争利,成了最平常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孟子周游列国,遇到的自然都是利欲熏心的君主,开口就是桓、文之事,所谈即是好勇、好货、好色,对于欲望的追逐似乎成了这个世界唯一的目的。当此之时,孟子能怎么办?孟子当如何坚守儒家的道德立场,并用这个道德立场去影响、改变世人?很多人在这种境地下,大概都会选择放弃,最终被欲望裹挟着而淹没在滚滚红尘之中。在湍湍横流的欲望中,唯有孟子秉着“舍我其谁”的豪气,怒斥杨墨,睥睨物欲,独标仁义。

也许孟子并不能改变什么,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战国社会的整体趋势还是沿着欲望之途而去了。但是,在世人的“末日狂欢”之际,是孟子让人思考:我们到底是人还是禽兽?“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一点点、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差别,被很多人忽视了,毕竟这个差别对于人的影响力比不上声色的欲望来得强烈。但是,孟子给了众生一记当头棒喝。人性本善是人之为人的限定,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那么即便欲望再怎么诱人,你也必须坚守住人的立场,这就是人的尊严和价值。当然,人想要选择欲望,追求世俗的快乐,不可以吗?孟子不否定人对于欲望的选择,但是,这意味着从今以后,你就自己告别了作为人的意义而成了禽兽。做人还是做禽兽,在孟子看来就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换言之,人坚守自己的内心,而禽兽则厌弃自己的内心。如此想来,其实很多道理都很简单明了,很多事情我们一开始就做不好,只是因为我们放弃了坚持,放弃即意味着对初心的背叛,由此,我们才不得不承受着种种不堪的结果。

孟子一直坚定地认为人性本善,这种坚定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个体由此幡然悔悟,从而在自我的内心实现对于过往的自己的超越。孟子说:“非不能也,是不为也。”这样的方式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极其简单自然的,如果做不到,那么就是自我放弃了。

从孟子这里,我们知道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们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的本心是善的。如果我们为恶,那就是对于自我的本心的放弃,那就是禽兽。人和禽兽的差别微乎其微,就在于个体的当下选择。而选择之后,所成就出来的结果天壤之别:一为人,一为禽兽。所以,千万别小看了人心的力量,它从最根本的地方决定着你的现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