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受到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推崇,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力是毋庸多言的。体现其思想观念的《论语》,亦由此被视为中国人的圣经,而为历代知识分子所诵读。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夫子确立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和生命意义,传统的道德维度是由孔夫子开启的,并由此确立了一种独特文明形态的基本价值内涵和思维特质。古人也曾经评价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就非常直观地表现出孔子对于中华传统而言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诚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夫子很深刻地影响(塑造或者束缚)了后世中国思想的基本特质。比如过分地强调现实、人事和实用,从而轻视了抽象和思辨的纯理论体系,缺乏纯粹学术的追求和兴趣,往往将人事和学术结合,认为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于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文化具有审美的精神境界,而缺乏科学精神境界。同时,由于过分强调义务,缺少了个人权利的空间,这使得道德论述更多倾向于理想化和浪漫主义。而且,孔夫子的理论核心是关于人的学问,关注的重点是现实的人,对于超越层面“存而不论”,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的缺失。
当然,如果以简单的方式来评价孔夫子,可以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他第一次将道德的重要意义给予了人类,即以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予以重视。从这个角度出发,当时社会之所以出现种种悖乱的现象,根本原因就在于道德沦丧。而孔夫子想要进行的改变,是将道德之根重新在现实中培植起来。在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背后,所透露出来的无疑是道德理想的崇高性。孔夫子试图将道德的原则确立为人类社会的基础,并为之付出毕生的努力。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来说,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仍然是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的,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非常平凡,但正是那种道德理想给予了我们特别重要的精神支撑,这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我们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挺立出自身价值和尊严的所在。康德曾经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这个说法,跟孔子的立场其实是一致的。孔子或者说儒学,最为重要的价值即在于要求我们堂堂正正做人,做一个真正快乐的人!但是,孔子与康德最大的不同在于,孔子是要让道德真正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去仰望。
[1] 佾,就是队列的意思,古时一佾为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的乐舞,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2]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7页。
[3] 关于这一点,其实中国的文字也有类似的作用,我们使用的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具有图画信息的,它所呈现的就是一个真实的场景。
[4] 虽然关于《论语》的编撰有着种种不同的说法,但是,当我们选择把某一章置为全书的第一章的时候,应当是有非常明显的编撰意图的,绝不至于是任意的。
[5] 虽然关于儒学,在后来的发展中,有各种层面的展开,尤其是自汉代以来,儒学在传统政治格局中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由此政治儒学的提法也成了比较通行的说法。当然,从儒家本身的义理和历史的基本事实来说,这个提法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从孔子和颜回的这种形象来考察,从上述的论述来说,个人认为对儒家的定位首先应该基于现实生活层面。也就是说从今天的意义上,儒家留给我们的最大的精神财富就是其对于人心的意义,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于经验生活的态度——快乐的精神。如果我们说儒学有其现代意义的话,这种意义首先应当是在人心上发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现代人的内心当中找到根据,是儒学能否实现现代转化的重要前提。由此,与其说政治儒学,倒不如说生活儒学,更加能够呈现出儒学对于现实人生的关注,在这个意义上,也更加能够实现儒学的现代转化。
[6] 这一点在后来儒家那里得到了非常直接的阐释,比如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