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越“主题、呈现方式、收尾”三座大山
无论是体量庞大的复杂图表,还是含义单一的简单图表,在制作的时候,都有三座大山需要翻越,Chapter 3就主要围绕这三座大山展开。
三座大山,是指“主题”的山、“呈现方式”的山以及“收尾”的山。
将它们称作“大山”是有一定理由的。如果不做任何准备,盲目闯入的话,极有可能无法抵达期望的目的地,徒增迷惘和困惑。
在Chapter 1中,我曾介绍了制作图表的基本方针—一种名为“DTM”的思维方法,即Discovery(发现)、Transforming(加工)、Making(完善)。不知大家还能立刻回忆起那一章节的内容吗?
对自己的记忆不太有把握的人,可以重新回到那一页(关于DTM的介绍从第28页开始),再阅读一次。
要翻越“主题、呈现方式、收尾”这三座大山,希望大家一定要灵活运用DTM思维方式。Chapter 3将会向大家指明各个阶段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它就像罗盘一样,不会让你在攀登图表这座大山时迷失方向。无论是在高耸入云的巨峰,还是在微微隆起的山丘,它都会为你指明前进的方向。
在Chapter 3中,我将按照主题、呈现方式、收尾的顺序,介绍如何把前几章提到的内容实际运用到图表制作中。
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请大家参考。
STEP 1 确定主题 同时进行主题设定和信息分类
分类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和行为
你是一个勤于整理的人,还是对整理比较抵触呢?
办公桌、电脑,甚至是人的大脑,需要整理的区域极其广阔。也许有很多人憧憬极简主义,喜欢有条不紊,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之所以在这里提起整理收纳的话题,是因为正如小标题写的那样,接下来讨论的主题是“分类”。所谓分类,是指从各式各样、种类繁多的集合中找到某个共同点或是标准,将属性一致、性质相近的事物归类,这也是我们在每次整理收纳的过程中下意识执行的操作。
但是,我想请那些并不擅长整理的人放心,我并不是要像“接下来要彻底整理书桌”一般,向你们发起猛烈攻势,不过是想借鉴一些整理收纳的思维方式而已。
即便不擅长整理收纳,依旧可以制作出漂亮的图表。
或许多少有些唐突,请大家想象一下将圆圆的橘子一分为二时的截面,水果刀切下的方向不同,截面形状应该也会有所区别。上下切和左右切所形成的“图画”是截然不同的。
尽管味道和成分完全相同,但是切法却会对食用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合理的切法,会让食品食用起来很不方便。
这与对一大堆信息进行分类所产生的结果是相同的。
分类方法不同,最终呈现的信息也会有所不同。
而这一点,恰好也会影响对方的行为,就像橘子有方便食用的切法一样,信息也有容易理解的切入点。
接下来,请大家试着想象一些稍微有些抽象的形象。
假设我们要将“数字”分为两大类,你会选择如何分类呢?
比如,可以分为偶数和奇数,除此之外,也许有人会分为质数和合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衡量的标准不同,集合在同一个类别下的要素也会产生巨大的差别。这就是分类的妙处。在不同的分类方法下,即使是同样的信息,传递出的含义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关键在于找到适合你想要传递的信息的分类方法。
因为分类方法最终将左右读者的理解及行为。
未经整理的信息,不能称为信息
如果不进行分类,又会如何呢?对于信息的接收方来说,那些信息不过是些没有温度的文字和符号而已。
未经整理的信息没有任何价值。
举例来说,当英语辞典里的单词毫无秩序时会如何呢?想必这样的辞典使用起来会很不方便,甚至可以说无法使用吧。正是因为自始至终贯彻了按照字母顺序排列的规则,辞典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要想传递什么信息抑或是要赋予信息某种意义时,就必须按照某种方法对信息进行整理、分类。此外,要唤起对方的行动时,就要以信息的核心主题为中心传递信息。
如果不能合理且恰当地分类,主题的影响力就会被弱化
那么,副标题“同时进行主题设定和信息分类”具体应该如何操作呢?
“只有确定了主题,才能进行与主题相符的信息分类,不是吗?”这种想法也是成立的。当然,前提条件在于,主题是所有事物的出发点。但是,在制作图表时,希望大家能在设定主题的同时对信息进行分类。
原因在于,分类信息的过程中,可以梳理出之前未认识到的主题,而这又会对设定主题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图表中,主题与分类就像织锦上的横线和竖线一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想,通过下面这个示例,应该能让大家具象地认识到主题与分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图书馆信息学研究员鲍克(Geoffrey C. Bowker)与苏珊(Susan Leigh Star)在其著作《整理事物:分类及其后果》(Sorting Things Out: Classific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中提到过这样一个话题。
……19世纪,并不存在“虐待儿童”一词。这个词是在20世纪后才被创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在这个词语出现之前,由于虐待儿童这一概念本身并不存在,所以即使事件发生,也不会作为虐待儿童案件被受理。但是,一旦出现了“虐待儿童”这个分类之后,相应的历史考证便拉开序幕,人们也逐渐开始理解出现虐待儿童这一问题的机制以及原因。
对信息进行分类的过程,隐藏着衍生新概念的可能性。在分类信息时,往往能找到可以再分出一组的共同点或是无法编入某一组的要素。
那或许是一个过去你从未想象过的类别,也可能是还未被当今社会所认知的全新要素,其中可能还隐藏着能够拯救众多人生命,或是带给社会一种全新影响力的可能性。
分类信息的最佳时机
制作图表,就是从一大堆信息中提炼出主题,并通俗易懂地展示出来。要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区分信息的优先级。但是,倘若从一开始就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设定主题这一件事上,那么极有可能会遗漏那些对读者来说真正重要的信息。
就像下面这个示例。
请看图18。
这是一张简单说明“什么是故乡税”的图表。
这一类的图表极其常见,但不知你在刚看到时,会不会有种“不够直观,理解起来有难度”的感觉呢?
事实上,这张图遗漏了一个对读者来说极为关键的视角。
你知道遗漏的是哪个视角吗?如果让你来修改这张图,你会从哪里入手呢?
同时进行主题设定和信息分类
我们先来试着思考一下,这张图表是由哪些要素组成的呢?将图表分解后,才发现其中包含的要素竟然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很多。
比如,“故乡税纳税人”“扣除所得税”“捐助金”等要素。
将这些要素重新组合,就能形成可清晰明了地传递主题的图表。
此时的关键点在于同时进行主题设定和信息分类。
如果只集中于设定主题,就会陷入“只说自己想说的”的误区。
反之,倘若只集中于信息分类,那么又会出现“没能传递出核心内容”的问题。
无法突出最终主题的信息分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事后才设定主题的话,核心信息的集中度就会减弱。
也许“同时进行”这四个字,容易让人觉得难度很大,但只要一边进行各种要素的微调,一边推进,就不会有任何问题。
分成三类即可有效提升“传达力”
那么,我们就开始进行信息分类吧。我们要对刚才分解成各种碎片的要素进行分类。分类时的具体思路可能千差万别,因人而异,但我认为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即,立场、作业内容及时间线。
任何信息基本都能分为这三类。比如,回赠礼品就可以划分为作业内容,税务局就可以归类为立场。可能也会有个别要素无法归入这三个类别,遇到那种情况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可。关键在于,最终都要形成一种能够容易将焦点集中在主题上的状态。将要素分类汇总成一览表的话,大致就是下图这种感觉(图19)。
通过这样毫无遗漏地对要素进行分类、归拢,即可形成图表的框架,而这个框架与信息的主题是密不可分的。
对照图表就会发现,第84页图18中的“时间线”非常薄弱,不过是在箭头上标注了很小的数字而已,这种呈现方式成了让整张图看起来不那么清晰的原因之一。人们必须按照顺序一会儿看这儿,一会儿看那儿,对信息整体无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整张图看起来非常混乱。
换句话说,由于事先没有从时间线的角度对信息进行梳理,最终才没能反映在图18中。图都做完了,为了呈现阅读顺序,急忙增加箭头上的序号,但几乎没起到任何效果。
Chapter 2中已经介绍过了,大多数情况下,对于那些并不了解信息机制的人来说,能够一眼就看清“整体的流程”是极为关键的,因为这样可以轻易地消除他们心中的不安。
反观改善后的图20,因为从一开始就对信息进行了大致的分类,在设计图表的过程中也紧密围绕着立场、作业内容、时间线这三个关键要素,所以就不会让同样的混乱再次上演。用一条粗线代表从读者的角度看到的时间线,办理手续的步骤一目了然。
设定主题
那么,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设定图表的主题吧。倘若这张图的读者是对缴纳故乡税不太了解的一般市民,那么我们只要聚焦在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信息上即可。
比如,“通过纳税可以获得哪些优待”,这种情况下,主题或许就可以定为“缴纳故乡税的利好”吧。
需要强调的是,主题不是唯一的,更不是绝对的,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定与之相契合的主题。
设定主题的核心在于选出“你必须传递的信息”。
假设,我们必须要传递的信息是“缴纳故乡税的注意事项”,那么就需要适当地调整呈现方式了。
再次回到信息分类
这里我们假设图表的主题是“缴纳故乡税的利好”。
确定主题后,需要我们再次对信息进行分类。
要想强调“缴纳故乡税的利好”这一主题,当前的信息分类是否恰当呢……?
我们再次观察第84页的图18,寻找一下利好吧,可以发现利好有赠礼、扣除所得税、减免住民税等。
这些利好恰好与按照立场分类的各个组织(地方自治团体等、税务局、居住地自治团体)所承担的作业内容一致,只要强调这些应该就能清晰明了地传递信息的主题。
这时,为了突出这些利好,我们可以选择将对应的文字放大,或者给粗箭头填充颜色,即图20(第87页)中的重点。
具体的作业内容就这么简单,是任何人都能想到的极其常规的设计手法。
如何将要素体现在图表中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大家特别关注,即如何将要素体现在图表中,以及如何设定各个要素的形状。
在图20(第87页)中,只有作业内容采用了彩色的横向箭头,而需要纳税人自行办理的手续采用的是细箭头,纳税人被动接受的行为采用的是粗箭头,整张图的图标都遵守了这一原则。
这是为了把“作业内容”与其他分类项目区别开来所下的功夫。
可以看出,“阐释同一类内容的图标保持一致”是让图表变得清晰易懂的诀窍。
与此同时,立场这一类别也严格遵守了这一原则。除了左边故乡税纳税人的标志,地方自治团体等、税务局、居住地自治团体这三者都被收录在同一形状的方框内。因为要保证对方看到这三者就知道他们属于同一类别,所以采用了同一形状的图标。
支撑主题的信息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对全部信息进行分类梳理,就无法准确把握其主题,一旦图表中遗漏了对方所需的信息,那么不管在什么时候,这张图都是无效的。
信息的主题,在“着重强调的信息”和“适当弱化的信息”的对比中更加鲜明。
主题大多是被其他信息所支撑的。不仅仅是设定主题,只有同时对信息进行分类,才能让图表的形式变得清晰。所以请大家一定要将借助主题和分类构建图表的这一过程铭记于心。
信息的分类方法只有5种
有时我们也许会遇到觉得很难对信息进行分类的情况。事实上,有一个小方法可以帮助你在遇到这种难题时减轻肩上的重担。
美国信息架构专家理查德·沃尔曼(Richard Saul Wurman)在其著作《信息焦虑》(Information Anxiety)中简明扼要地向我们阐释了信息的分类方法,书中写道,信息的分类方法只有5种。
沃尔曼在著作中提到的5种信息分类法
① 范畴
② 时间
③ 位置
④ 字母顺序
⑤ 层级
①范畴
按类别划分。比如,商品或服务可以按照品种、模式进行分类,多用于并列展示重要度相当的多个事物。
②时间
将与某个时间或某一段时间相关的信息按照时间线分类。比如,博物馆按照时间顺序陈列藏品,电视或广播的节目表,这些都是基于时间线展示的典型实例。
③位置
按照位置、地域划分。比如,可以标识人体的部位,或者划分地理区域等。多用于以位置为基准的对比或基于地图展示数据。
④字母顺序
按照字母顺序或五十音图顺序划分。多用于对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比如字典、电话簿、书籍末尾的索引等。
⑤层级
按照数量或数值分类。比如从大到小、从高价格到低价格、从非常重要到不重要等,可将对比量化。
创造新的价值
对事物进行分类时需要设定某种标准,但只要从沃尔曼提供的这5种方法中选择一种,就能实现对事物的分类。
如果对分类方法感到疑惑,那么就可以回顾这5种方法,静下心来思考最合适的方法。
除此之外,沃尔曼还提到,“改变分类方法展示事物,将成为创造全新价值的重要契机”。
他举了下面这个例子进行说明。
假设有200多只小狗玩偶,将它们摆在体育馆的空地上,且要分类摆放,都有哪些分类方法呢?
按照体型分类,以犬毛长短为标准划分,以价格高低为顺序摆放,按照受欢迎程度分类……
只要改变摆放方式,就能让对方体会到不同的价值。改变分类方法,甚至具备推翻价值标准的可能性。
这一点适用于所有信息。你经常接触的事物,是否也能采用这种思维方式呢?无论何时,分类方法都不是唯一的。
通过尝试不同的分类方法,或许就能在不经意间找到最能突出信息主题的方式。
这与前面提到的“对信息进行分类的过程,隐藏着衍生新概念的可能性”的理念也是息息相关的。
要提供“有意义的信息”
在思考信息分类方法的过程中,有一点希望大家注意。
即,对于对方来说,你所选择的分类方法可能并没有什么意义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