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亚城门(1 / 1)

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约1561年

罗马

从教皇保罗就职(1534—1549)起,米开朗琪罗就将大部分注意力投入建筑艺术中,在他的帮助下,罗马从一个破败的古代大都市转变为一个现代化城市,一个基督世界的都城。他对于这个城市的未来贡献很大,主要在于他承担的众多项目,规模宏伟,风格大胆:卡比托利欧、法内塞宫、圣乔凡尼礼拜堂、天使与殉教者圣母大殿、庇亚城门和圣伯多禄大殿。

庇亚城门和圣母大殿都属于教皇庇护四世(1559—1565年在位)在罗马郊区开展的城市复兴发展运动的一部分。一条长长的、笔直的街道,恰到好处地被命名为“庇护大道”(意大利语为Via Pia,即现今的“九月二十日大街”),从蒙特卡瓦洛开始,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城墙。古时候这一带人口稠密,但是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一直人烟稀少。这里有大片开阔的土地,当地贵族建造了豪华别墅、精致的花园和葡萄园。

这座城市昔日的辉煌,证据随处可见:巨型建筑物的遗骸、古城墙的碎片,几乎不能使用的四通八达的水渠。新的“庇护大道”穿过普拉托里亚卫队古营地附近的一个防御工事大门,继续向东北方向延伸,一直通向门塔纳镇和萨宾山。大门没有被大量贩运。然后,这座城门主要是从城墙内观看,直至今日仍然如此,米开朗琪罗强调的正是这种奇怪视角:一扇向里开的城门,面朝城内的方向。米开朗琪罗在写得密密麻麻的一大摞草图中研究他的设计理念,这些图纸为这座城门立体化的表面奠定了基础,如今收藏于米开朗琪罗故居博物馆。从这些令人惊叹的草图中,我们可以追溯这座城门的风格如何快速地从保守转变为奢华,从循规蹈矩、以古典时期的建筑语言为工具转变为今天崭新的、极具创造性的建筑理念。作品展示出艺术家标志性的、对一个问题高度专注的风格,将数个替代方案合并为一体的方式,以及他在绘制草图期间经常要放大设计的倾向。这些反复的修改同样出现在米开朗琪罗同一时期的肖像画草图中,尤其是他晚年所做的宗教画,艺术家的手似乎放不下那些稿纸,不停地在上面涂涂抹抹。无论是在此之前还是在此之后,以平面媒介绘制的建筑物草图很少能唤起如此强烈的三维立体感。

大门在修建的时候保留了许多设计稿中体现的特征,同时还加入了若干新想法:带有耳状附属结构的多层壁柱,一段段山墙——暗示着压力下的强烈弹跳,漂浮在大幅砖墙上的奢华百叶窗,以及顶着石灰华球体的锯齿垛口。庇亚城门改变了整个堡垒城门的建筑流派。城门从此不再用来宣示军事实力,而只是一座分隔墙,它标志着文明的边缘,将城市与乡村、都市与郊野区隔开来。城门的传统目的——即保护城镇和标记边界——依然存在,但加入了奇思妙想(或异想天开)和怪诞的元素后完全被颠覆了。

(左)米开朗琪罗

庇亚城门

约1561年

罗马

(右)米开朗琪罗

为庇亚城门绘制的设计图

1561年

黑色粉笔、钢笔,纸上棕色水墨画,加入高光(洗)

441毫米×282毫米

佛罗伦萨米开朗琪罗故居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