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罗的皈依》(1 / 1)

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49年完成

湿壁画

6.2米×6.6米

罗马梵蒂冈保罗小堂

在梵蒂冈的建筑群中,夹在圣伯多禄大殿和教皇居所之间的,是一座小教堂,里面有米开朗琪罗最后也是最不为人知的一幅绘画作品。保罗小堂以其建造者和奉献者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命名,具有圣礼教堂和选举教堂的双重功能。新教皇在这里选出并就职,成为圣伯多禄的继任者。这里曾经是枢机主教团议事的场所,现在供现任教宗默祷使用;它是基督教最核心的圣地之一。保罗教皇在1549年11月去世前不久在这里观看了米开朗琪罗的画作。经过八年断断续续的创作,米开朗琪罗于同年完成了《圣伯多禄受难》,绘制该作品的过程中赞助人的去世在他的脑海中记忆犹新。

尽管教堂和赞助人的地位都十分尊崇,但保罗小堂的这幅壁画通常被认为是米开朗琪罗最不成功的作品之一,是他晚年创作能力下降的产物。这些画作违反了常规的构图规则,地面奇怪地斜向一边,比例尺竟然前后不一致,人物有时会被突然切断或表现出奇特的身体比例。与著名的西斯廷教堂相比,这座毗邻的教堂相对更难以接近,人们更熟悉的是照片而非亲自到此一游的体验,但米开朗琪罗的壁画不适合复制欣赏。画作中装饰物均位于狭长空间的左右两侧,因此最好是在现场体验。经常被评论的几个不合常规之处,如比例和构图等,都被大大夸张了,因为多数情况下照片拍摄壁画,选取的都是“理想的”正面角度。而事实上,米开朗琪罗有意调整了构图和比例,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物出现在逐渐展开的叙述中,且从倾斜的角度观看时才会显得正确。此外,米开朗琪罗对空间内的自然光条件要求极为苛刻,他将《基督被钉十字架》的主体放在位于暗部的墙壁上,而皈依的场景沐浴在阳光直射之中。

人们走进教堂时,会首先注意到左墙上富于戏剧性且光线充足的扫罗皈依的场面。基督突然现身,如闪电般从天堂降临人间,让压迫犹太人的扫罗从马背上跌下来,在画面中,马儿惊恐地窜入后面的背景之中。虽然扫罗捂住眼睛,躲开了刺目的光芒,但还是暂时失明了,此时此刻,他第一次“看到”并皈依基督教。扫罗改名为保罗,来到大马士革开始他的使命,基督的手指指向背景中的一处地方就是大马士革。

米开朗琪罗以创新的、电影般的方式创作,观众沿教堂行走时,这些作品就像连续的故事一样逐次展开。我们不仅仅是基督教历史事件的旁观者,我们也被拉进故事中,并担负起使命。保罗小堂壁画不能说明米开朗琪罗创作能力下降,而是恰恰展现出他作为叙事画家的惊人创意和敏锐。这些作品是他最后的绘画作品,也是他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