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审判》(1 / 1)

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34—1541年

湿壁画

16米×13米

罗马梵蒂冈西斯廷教堂

教皇保罗三世(1534—1549年在位)可能是米开朗琪罗众多赞助人中最伟大也是最挑剔的一位。两人同为信仰深厚的基督徒,同样年迈,对宗教改革同样满腔热情,他们以此为基础,彼此建立了相当深厚的信任和尊重。保罗立即开始借助米开朗琪罗的艺术天分,委托他在西斯廷教堂的祭坛墙上绘制最后的判决。这时,距离当年那幅里程碑式的穹顶壁画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年(其间,换了四位教皇)。时过境迁,如今已经是天主教宗教改革的时代,此时艺术家的脑海中流淌过何等模样的思绪?

围绕着核心人物——基督,是大量翻滚起伏的人物群像,基督强壮高大的体魄使人注意不到这位日神式的、没有胡须的基督有一张宁静祥和的面容。许多观众只专注于那条抬起的右臂,觉得救世主是在复仇。然而救世主看顾的是被诅咒、等待着救赎的灵魂。他有着温和的面容,仿佛渴望赶在堕入地狱的魔爪之前,再多拯救一个灵魂。那条左臂使人们注意他侧腰有伤——不要忘记他作出的牺牲——并指向被拯救的人。马利亚坐在身周散发的金黄色光晕中,准备为有罪的人请愿。她蜷缩的姿态让人想起米开朗琪罗在《基督被钉十字架》和后来的两座《圣母怜子像》草图中反复探索的母子几乎融合在一起的样子。

在这幅浩瀚壁画的左下部,可以看到死者从坟墓里冒出来。这是对天主教“肉体复活”教义的强大视觉呈现,一具骷髅与它觉醒的血肉重新融合在一起。重生的身体在天使的帮助下升入天堂(一串串念珠拖着人们得到救赎),同样,在作品另一边,遭到诅咒的人被猛地推入地狱。米开朗琪罗从但丁作品和一些表现诅咒的中世纪画作中得到部分灵感,对人类的堕落同样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冥界的摆渡人查容挥动手中的桨,驱赶着一群被诅咒的灵魂下船,走进冒着熊熊火焰的地狱最深处。

就在基督的正下方,圣徒巴多罗买手持一物,象征着可怕的折磨:一把小刀和他自己的一片被割下的皮肤。在人皮表面的松软皱褶中,米开朗琪罗展示出的是扭曲的五官,这相当于一种诡异的签名。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竭力表现末世论题材是因为虚荣心作祟,艺术家将其处理成了一张要丢弃的人皮,摇摇晃晃地挂在地狱门口,却拿在圣人手中。

信徒们站在《最后的审判》前时,会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但作品也提醒着信徒们,基督再次降临,救赎和肉体的复活仍然可以实现。乔治·瓦萨里宣称这幅壁画是“宏大绘画的伟大范例,展示了被诅咒者的痛苦和被祝福者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