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33年
纸,黑色粉笔
312毫米×215毫米
伦敦大英博物馆
米开朗琪罗为几个密友创作了几幅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素描。这些素描的线条极为精致,被誉为“完成态”艺术作品,开启了绘画和收藏史上的新篇章。米开朗琪罗的密友,著名诗人、艺术家维多利亚·科隆纳曾称赞米开朗琪罗的一幅素描“尽善尽美,非常巧妙,技巧惊为天人”。
16世纪的罗马时局动**,米开朗琪罗在年轻贵族托马索·德·卡瓦列里身上看到的“内外皆美”十分罕见。这位美男子长着富于古典美的五官,还有文雅的气质、优美的举止和敏感的个性。卡瓦列里第一次见到米开朗琪罗时可能只有十几岁,但这个年龄在文艺复兴时期正是从少年人到成年人的过渡期。尽管他们的年龄和社会地位(卡瓦列里是罗马贵族)不同,但两人一见如故,结成了三十多年的友谊。
在卡瓦列里身上,米开朗琪罗找到了火热的友情,找到了诗意和艺术灵感的源泉。两人初识于1532年底,可能是通过米开朗琪罗在罗马的朋友圈引荐的。他们一见如故,很快迸发出强烈而持久的友谊。这种感情促使米开朗琪罗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精美的绘画作品。卡瓦列里唤醒了米开朗琪罗通常在作品初创时期才有的高度专注的艺术创作能量,而就在几年前,这些能量几乎还都在他体内休眠。
友谊刚开始蓬勃发展时,两人一道登上卡比托利欧山游览阿拉科埃利圣母堂,这个地方恰好在两人各自住所的中间点上。选择这里有很多原因。教堂的所在地位置尊崇,阿尔布内阿的西比尔就在这里出现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面前,同时这里还是卡瓦列里家族教堂的所在地。建筑内部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包括古罗马石棺(现存于乌菲齐美术馆),还有一幅大理石浮雕,讲述的正是法厄同的坠落。在这幅古典时期作品的启发下,米开朗琪罗为他的新朋友创作了这幅宏伟的素描。关于这个“初稿”,他写道:“托马索先生,如果你不喜欢这幅素描,就告诉(我的仆人)乌尔比诺,因为我明天还有时间重画一幅,这是我答应过的;而如果你喜欢,并且希望我完成它,就把它送回到我这里。”看来这个少年很喜欢它,因为米开朗琪罗完成了这幅堪称巅峰之作的素描,如今成为温莎城堡的皇家藏品。
鲁莽少年法厄同的故事(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有着生动的描述)讲述的是虚荣——自负的骄傲——要付出代价,惩罚迟早会到来。米开朗琪罗献上这份意味深长的特殊礼物时,不仅在炫耀自己精湛的素描技法,而且也并未掩饰两人天雷地火般的友谊中潜藏着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