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1532—1533年
大理石
高度:261厘米
佛罗伦萨领主宫
都说《胜利者》是一件奇异的作品,我们不能确定它的初衷和目的所在。一个非常高大的青年控制着老年男子,后者以弓背佝偻的体态很不舒服地蜷缩在青年的左膝下。虽然仅仅完成了大概轮廓,还是能看出这个留着胡子的人物像士兵那样围着皮毛短裙,打着绑腿。这个特征与年轻人理想化的、寓言式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新一代的胜利女神降服了野蛮的俘虏。他拉长的身体强烈地扭曲着,远远超出了可能的范围。事实上,人类模仿不出这两个人物的姿态,更无法复制这种不可思议的构图。《胜利者》中人物的身体比例,尤其是头很小而身体很长这个特征,我们今天在领主宫由下至上地观看雕塑时会显得尤其怪异。
与美第奇家族小教堂雕塑或西斯廷穹顶上的二十个**青年一样,米开朗琪罗希望我们能接受不符合解剖学的形态和不可能的扭曲动作。例如,《胜利者》躯干的前面和背面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作品散发着轻松的优雅气息,掩盖了身体的极端扭曲。他朝身后瞥着,手指轻触一根跨在肩上的带子,按住一条形状汹涌、不可能存在的布。作品从许多角度看上去都很理想,因此无法确定哪一边是雕塑的正面。像《酒神巴库斯》、《大卫》或卢浮宫的《奴隶群像》一样,《胜利者》也鼓励我们围着它绕圈。然而,与上述早期雕塑不同,这座雕像在任何地方都无法“镇定下来”,它的动作仿佛一刻也停不下来。
大多数学者认为,《胜利者》是为教皇儒略二世的坟墓而创作的。然而,它与学院美术馆的《奴隶》一样,也被视为一件独立作品,并最终成为大公的收藏。它摆脱了创作的初衷和目的,被广泛推崇为一件独一无二的作品,并被认为是米开朗琪罗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米开朗琪罗一生致力创作少有先例并尽量不与传统妥协的作品。本作兼具“未完成态”和“不可解读性”,它奇特、优美、难以捉摸又令人欲罢不能。
这样的作品让我们回到一个老问题上:米开朗琪罗是否打算完成它。他是直接半途而废了,还是在用心探索“未完成态”潜在的表达可能?存于学院美术馆的《奴隶》和《胜利者》均开创了新的审美心理:一个从未按计划交付的雕塑,却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了立身之本;它尚未完成,却仍然可以被看作一件艺术品,引发赞美和模仿。米开朗琪罗创造的违反左右对立平衡原则的扭曲动作和非完成态深深影响了未来几百年的艺术理论和实践。艺术品位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