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基督》(1 / 1)

米开朗琪罗

(Michelangelo, 1475—1564)

约1519—1520年

大理石

高度:205厘米

罗马密涅瓦圣母堂

米开朗琪罗为罗马密涅瓦圣母堂雕刻了一个大理石版的复活基督。这项委托的要求是创作一个“真人大小的**人物”,米开朗琪罗有了一个机会,可以用古典时期的艺术语言呈现基督教神性。在许多观众看来,人物毫不掩饰的正面**让他们爱恨交织;这种大胆的**似乎更适合异教徒信仰的塑像而非基督教雕像。事实上,纵观历史,这座雕像身上一直盖着各种各样的衣服,从一袭精致的帷幔到华丽的巴洛克缠腰布都有。

许多批评《复活基督》的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令人警惕的身体比例上:沉重的躯干和过分宽阔的臀部,下面是一双非常像圆锥的、纤长的腿。侧视或后视可以看到臀部,让人特别不舒服。从后面观看基督是非常不恰当的,对于刚开始参观的观众来说也是不可能的。与米开朗琪罗的许多雕塑不同的是,构思和雕刻《复活基督》的本意是将其置于壁龛之中。艺术家似乎完全知道这个陈列背景,因此,他为了能呈现令人信服的纤细人体比例和从正面看上去精致的、似乎在跳舞的姿态,而牺牲了后视角的效果。

一个不言而喻却没多少人愿意表达的观点是,雕塑的外观的确会在不同的视角发生微妙但显著的变化。视角换到左边时,基督不再是一个难看的、虎背熊腰的人物,后背也没那么厚重。相反,人物比例更加修长,他的身体与十字架融为一体,构图十分优雅、和谐。身体的扭转和避开的脸是一种雄辩而尖锐的手法,目的在于,即便已经明明白白地看到了基督的身体,但他仍然是不可接近的。我们被鼓励不要把他的面孔当作“人子”的脸,而是受难的工具。

基督用他有力而优雅的双手环抱十字架,与其他手指分开的食指先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十字架,再引向天堂。在他身后,可以看到在坟墓中包裹他尸体的布料滑落在地上。在他升天之前的这个悬而未决的瞬间,基督的身体理所当然是完**露着的。

我们应该想象一下人物最初亮相的情形:基督从黑暗的壁龛现身出来,仿佛从坟墓和死亡的阴影中向前迈了一步。象征受难的标志是最重要的,那是他升入天堂之后留下的遗物。几个世纪以来,信徒们一直抚摸和亲吻基督向前迈出的脚,他们像抹大拉的马利亚(Mary Magdalene)和多疑的使徒托马斯(Doubting Thomas)一样,冲动地希望在幻影消失之前看看它是不是真的。

雕刻真人大小的**基督雕像当然是大胆的,但在肖像塑造和神学上均无不可。尽管现代观看者对这个人物普遍评价较低,但米开朗琪罗的同时代人认为《复活基督》动人且极其优美,它是这段神圣历史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恪守了礼仪。